正文 第二節 不要感情用事(1 / 1)

知人識人,須把個人的感情置之度外,拋開自己的愛好與興趣,摘掉有色眼鏡,以整體利益為重。

喜好美好的事物而厭惡醜陋的事物,這是人之常情。但切不可以自己的好惡,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

戰國時衛國有一個臣子叫彌子瑕,因生得俊美而得衛王寵愛。

一次,因母親急病,彌子瑕私下駕著衛王的馬車回家探視。根據衛國律法,私自動用大王的馬車應處以刖刑(砍腳)。衛王不僅沒有處罰他,反而稱讚說:“彌子瑕真有孝心啊。為了母親,竟然忘了刖刑!”(似乎是明謀善斷的君主,卻因個人好惡置法律於不顧,以此治國,恐難持久。)

彌子瑕與衛王一同去遊覽果園。彌子瑕摘下一個桃子吃了一半,覺得味道很好,便將剩下的桃子獻給衛王。衛王高興地說:“彌子瑕真愛我啊。碰到味道好的桃子,就是隻剩下一半,也想著獻給我。”

彌子瑕年老色衰時,失去了衛王的寵愛,因一件小事得罪了衛王。衛王生氣地說:“彌子瑕曾私駕寡人的馬車,違犯律法,又拿吃剩的桃子給我,侮慢寡人。貶他。”於是,免了彌子瑕的官。

衛王如此反複無常,應該算是一個昏君。但在許多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影子。

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攻克金陵之時,有人自稱是某部隊的校官,前往謁見曾國藩。那人滔滔不絕,高談闊論,有不可一世的氣概,曾國藩很是欣賞他。

談話之中,論及用人必須杜絕欺騙一事時,那人義正辭嚴道:“會被欺騙或不會被欺騙,完全看人而定。在下衡量當今的人物,說說自己的看法。像中堂(指曾國藩)的至誠與盛德,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騙;像左宗棠的公正嚴明,他人也不敢欺騙;至於其他的人,有的別人不欺騙他,他卻懷疑別人欺騙他,有的已經被欺騙卻還不知受騙。”

曾國藩聽完,非常高興,待之為上賓。

由於一時沒有恰當的位置安插,曾國藩就暫時命他督造炮船。然而,過不了多久,那人竟然盜領千金逃跑了。

醜事暴露後,部屬向曾國藩請示發令捉人。曾國藩沉默很久之後說:“算了,不要追了。”部屬告退之後,曾國藩不禁自嘲道:“他人不忍心欺騙?他人不忍心欺騙?”

曾國藩因為那人一句“像中堂的至誠與盛德,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騙”的諂媚之詞,大為受用而重用他,結果精通識人的曾國藩,卻因被灌迷魂湯而栽了跟頭,好惡之可怕就在於此。

鑒別人才時應極力避免個人色彩,如果識人者恪守用人求其長、不求其全的原則,何愁找不到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