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這些生於60年代末期北京大院的孩子來說,我們的童年經曆是非常自由、隨性、快樂和充滿童趣的。從每天在電視機裏看著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到唐山大地震住抗震棚,到粉碎“四人幫”舉著自製的標語冒雨大遊行,到從磚頭錄音機裏聽鄧麗君的“靡靡之音”,再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每一天都經曆著國家的變化。童年生活裏充滿著看內部電影、買小人書、吃白糖冰棍兒、喝北冰洋汽水、去合作社打醬油、幫媽媽運冬儲大白菜、跳皮筋、拽包、玩兒“老根兒”等簡單但快樂的日子。這些日子雖然樸素但卻特別讓人懷念。可是要想把這些兒時的樂趣和故事全寫出來可真是一件特別費勁和耗時的事兒。毛大慶的“童夢京華”圓了我們這些60後的夢,也讓如今的80後、90後甚至00後們有了深度了解我們那個年代的北京孩子的童年生活的機會。雖然我們那時沒有網絡、沒有iPad,沒有那麼多的媒體資訊,但是我們對書的熱愛是非常純粹的,讀書使我們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充實。在那些簡單的日子裏,我們感受著童年應有的天真、自由、幻想和期待。
毛大慶花了5年的時間寫了100篇童年趣事,幾十萬字的內容,將我們這代人兒時的樂趣和經曆一一呈現出來。多少個日日夜夜,緊張工作之餘,他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放入回憶,享受著寫作的樂趣,雖然疲憊,但內心充滿著愉悅。“童夢京華”讓我們這一代回憶過去童年的美好時光,讓現在的孩子們知道父母的童年是多麼的不一樣,這難道不是一個溝通情感的好機會嗎?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可磨滅的烙印,它在我們心裏沉澱出的情感是我們這代人揮之不去的精神寄托,也鑄就了我們麵對生活和世界的根本態度。
大慶的“童夢京華”值得我們這代人去回味、去體會,去欣賞,也值得年輕的一代人去了解、去分析、去感悟。
白小紅
亞洲女性協會副秘書長
2012年11月13日於加拿大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