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葉楠告訴我,我寫“童夢京華”係列的博客文章已經88篇,近20萬字了,“出版吧。”他說。我忽然想到,6年竟一晃而逝了!
這本書是無心插柳而來的,最初寫第一篇時,是因為在收藏展上看到一台前蘇聯造老電視而想到了“文革”期間外公的那台前蘇聯老電視的命運,於是隨手寫了一篇,之後不曾想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書裏收集的100餘篇隨筆都是我利用業餘時間寫的,幾乎一半是在飛機上完成,所有的寫作動因均來自今天生活瑣事的觸動,勾起我對兒時的記憶。因此,整個寫作用了近7年的時間。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要感謝很多人,特別是我的女兒杜怡霖同學。從她5歲時我開始寫這些文章,現在她馬上就是個中學生了。很多小文的觸發點均來自於她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巧合的是,我書裏記載的我的童年恰好也是這個年齡段。應該說,我用書寫的過程陪伴她成長,更用她的經曆重溫了一次我的童年時光。
我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同學都在我書寫的過程中給了我無數的靈感,很多網友一篇篇地陪伴著“童夢京華”,他們給了我過去7年裏最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友情。除了書裏收集的周巍、於婧、杜欣、王丹、賈曉萌、邢學東、蘭克輝等幾位的文章外,7年裏,很多不知名朋友的留言我也盡可能收錄在了文章裏。
感謝莊雅婷、林潔、白小紅、賀貝奇、尹珊珊幾位摯友、親人的“序”和“跋”。是你們的加盟,幫我“給過去的日子鑲上了金邊兒”!
爸爸、媽媽也是這本書的作者,他們不但一頁頁地幫助我校對,更是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片,讓這本書一下子鮮活起來!最驚人的是,父親居然還留著1978年的《中國少年報》!
當然,是幕後的夥伴幫我成就了這樣一本不可思議的作品,賀葉楠同學7年來幫我維護一篇篇博客,修改文字和標點,高謙同學幫我“定義”了“無處安放的童年”,周慧同學、楊梅同學幫我做了大量的後期製作的工作。
特別要致意的是中信出版社的蔣蕾、沈家樂、宋冬雪及其他幾位編輯、美術設計的老師,是你們的嚴謹和挑剔,使這樣一本“非專業作者”的作品有了如此的品味和氣質。
這本書凝聚著很多人的記憶,是很多人共同的熱情和付出,成就了這本書。如王石先生說:“這是北京的,更是時代的故事。這是私人的,更是全民的記憶。”所以也可以說這是很多人共同的作品。
好多同學、親友、同事說我老了,於是開始“懷舊”。其實回想起來寫作的過程,還真不是懷舊,更多的是對比,還包含著我對我們那個成長時代的感恩。中國的20世紀70年代無疑是偉大的,一個民族在經曆了一場政治的磨難和洗禮後又重新振作起來,清理沉屙,以純淨的心態昂揚走向久違的、光明的曆程是應該被記住的。而這時期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在為明天打拚時,心裏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更不是今天的應試教育所能製造的。
記憶的感悟是寫不完的,出版總要有截止的時間。我想,既然已經站在了記憶的隧道入口,我會繼續寫下去。
2013年3月15日於北京朝陽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