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油子”隻是防守為主,當然鬥不過“衛嘴子”的主動進攻,所以在打交道中,“京油子”是說不過“衛嘴子”的。“衛嘴子”再能耐也隻是嘴上的功夫,而“狗腿子”卻是動武的,既成幫成夥,又有老爺做後台,當然“衛嘴子”是鬥不過“狗腿子”的了。
要想將北京話琢磨透了,且得下點工夫。其實,地道的北京話指的是住在北京城區一帶的本地人所說的話。多以胡同居民為主。不過,居住在諸如昌平、平穀、房山的老北京人,還有些自己的方言,比如我的同事劉小震家就是幾代居住在昌平的老北京,而她們那兒的方言有些詞兒,城裏的人也聽不明白。在曆史上,北京話著實風光過一陣兒。遠的不說,就從近代講起。據老北京人說,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首屆國會中有人提議奉廣州話為國語。可結果,北京話以一票的優勢壓倒廣州話成為國語。時過境遷,今天的國語早已變為普通話。不過,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如此看來,北京話與普通話的緣分從沒有斷過。
北京話大多發音含混,但這並不影響它的美感——間或滑出的幾個兒化音透著骨子裏的親切。北京話喜用兒化韻。而兒化韻正是北京話的神韻。想學好兒化韻的外來客不少,但摸不著門道、亂用濫用者居多,謝霆鋒就是個代表。在電影《無極》中,每每他一張口,觀眾們就會笑出了聲——就為那一口變了味兒的兒化韻。一般說來,凡是小、少、細的人或事物都可加兒韻,比如小狗兒、小車兒,再比如“看你的腰吧,細得像根兒繩兒似的”。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說過一個段子《戲劇與方言》,用侯先生的話說,凡加兒化韻的話都有一種小巧、親切的感覺。比如說“冰棍兒”,一聽就不大,“如果說‘冰棍’就不好聽,好家夥!那冰棍大得是不是要兩人扛著吃啊?”
曾經引領文化潮流的北京話不但藏著北京的曆史,還包含了一方風土人情、習慣傳統。北京話就像一部活著的曆史,散發著難以言表的精氣神兒。北京話,從小姑娘嘴裏說出來清脆動人,從老大爺嘴裏說出來則誠懇熱情,從大老爺們兒嘴裏說出來則風趣幽默,讓人聽了心裏有說不出的舒坦。
補記:一些典型的北京話
白齋:白吃白喝。
不開麵兒:不給人留情麵。
迸磁兒:鬧別扭。
扳杠:固執己見,糾纏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飲,行走艱難。
拔份兒:高人一籌。
白話:說話不著邊際。
搓火兒:生氣、憋氣。
吃掛落兒:錯誤地受到牽連。
處窩子:見人不敢說話。
出溜:滑動,動作迅速。
底兒掉:非常徹底。
點兒背:運氣不好。
點卯:到那兒報到或看一眼,打個照麵兒。
逗悶子:尋開心,“逗咳嗽”、“開涮”意思同。
抖機靈兒:顯示自己,特指輕浮表現。
打聯聯:在一起瞎混。
跌份兒:丟麵子,“露怯”、“怯勺”意思同。
硌硬:厭惡、厭煩。
裹亂:從中插入幹擾的意思。
壞醋:也做“壞菜”,事情結局不好。
裉節兒:關鍵時刻。
撂挑子:扔下事情不管了。
門兒清:明白,清楚。
悶得兒密:保密不聲張或背著人做事。
抹不丟的:形容不好意思的樣子。
蔫土匪:不愛說話而心裏有數的人。
拿搪:推脫刁難。
撒丫子:放開腳步跑。
上臉:越說越不聽。
塔兒哄:混事兒。
挑眼:挑理,怨別人辦事不合規矩。
蝦米:傻了眼。
幺蛾子:耍花招兒。
嘬癟子:有苦說不出。
……
2010年4月24日於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