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幼有序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北京話更是謙虛有禮;而北京的“爺”,經常讓外地人弄不明白。北京男人的另一個親切的稱謂就是“爺們兒”。中性中帶著褒獎之意。誇獎北京男人最好的話便是:這人夠爺們兒!
過去北京人稱呼他人為“某某爺”,稱呼老人為“老太爺”,連幾歲的小孩子,也叫“小少爺”——這跟生活在天子腳下有關。一般稱呼別人,都是采用姓氏+排行+爺的方式,例如趙大爺,錢二爺,孫三爺,李四爺。不知道對方的姓氏、排行的則稱呼“這位爺”。老北京呀,就是這麼講究。後來“爺”式稱呼逐漸被革命革掉了。五六十年代北京流行稱同誌,七八十年代稱師傅,90年代後就叫先生、小姐了。稱呼往往很具有時代特征。改革開放後的北京,文化的回潮把“爺”又帶回來了。大家管能說會道的人叫“侃爺”,跟蹬平板三輪車的叫“板兒爺”,和做小買賣經商的叫“倒兒爺”,跟手裏有點積蓄的叫“款爺”……如果北京人說出“你大爺”時,就千萬不要再招惹他,不然他真的會跟你急——因為這裏已經有罵街的意思了!
說起北京的“爺們兒”,主要得說北京的“侃爺”。
北京人的日常交友中有很多能侃善侃之人,人多以“侃爺”戲稱之,不僅形容該人能說會道,更道其活潑外向的性格。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圈子和局,是侃爺永遠的舞台,而圈子和局也是因為侃爺的存在而精彩,少了這幫天上知道一半、地下全知道的爺,局將不局了。而侃爺的重要素質無外乎有三:其一生說,說錯了不怕,可不能讓人問住了;其二愛說,不能說見漂亮妞兒跟上滿弦似的,見個“盤兒念”的就變了蔫土匪,那有違侃德;其三會說,一口氣下來不見得非得跟舒馬赫超車、卡洛斯過人似的,但也不能磕磕巴巴、支支吾吾,而且往往一口京片子是少不了的,平翹舌不分地侃,難免造成聽著歧義。外地人“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的概念,其實並不是在和部委頭腦們打交道時,而是在一出北京站或首都機場時就奠定的:侃的東西那分量真跟“大山”似的,那叫一個大!要不怎麼叫侃大山呢!曹操墓發掘,哥本哈根打架,房地產忒貴……沒北京“侃爺”不涉及的。敢情北京“侃爺”都是當總理的料。
網絡上曾經流傳這樣的笑話:一北京男人向一女孩求愛,時間是三個小時。頭一個小時北京男人主要是聊國際形勢,第二個小時是聊國內形勢,第三個小時的頭半個小時北京男人聊北京市的形勢,剩下的半個小時中前29分鍾主要聊天氣情況。最後一分鍾說出“我愛你”三個字。
北京男人的嘴,實在是件利器。和北京爺們兒聊過天兒的都深有感觸。幽默健談、損、海闊天空,對政治笑話還特別偏好。幽默自不用多說,看看現在,真正有點文化底蘊的喜劇明星,大多出自北京。學相聲,通常要先學好北京話和“兒”字音,摸準了北京男人“京油子”的話語方式,才能知道損而不刻毒的相聲真諦,本來就是源自北京。相聲裏常用的“冷文逗哏”之術,不知不覺之際涮人一把,全場會心一笑,被損的人卻也不覺得過分地下不來台,這點功夫確實頗為難得。一堆北京人坐一塊兒群侃,簡直一群口相聲。記得有一年在上海過聖誕,我那侃爺哥們兒洛京把十幾個在上海居住的北京人聚在青島衡山路一酒吧裏侃著過節,大家紛紛抖著笑料,愣侃了四五個小時,笑得人人肚子疼,結果席間唯一的一個上海女孩兒第二天困惑地問我們中一個北京人:大哥,昨天你們都樂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