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幾個地方術語:“圈子”和“局”(2 / 2)

再來說說“局”這個詞。老北京語言豐富,一個字往往含有不同的意義,“局”就是一例。

都說北京墳多,其實局一點兒也不少,火器局、蜜貢局、連點心都有餑餑局。自從清代的局取代了明朝的廠,作為專業機構的局就在北京紮根發芽。於是,北京就有很多叫“局”的地名,越是老地圖,上麵的“局”就越多。侯仁之老先生主編的《北京曆史地圖集》裏的“明北京城”地圖上,僅“萬歲山”(今景山)以北,就有“兵仗局”、“織工局”、“巾帽局”、“織染局”、“火藥局”、“酒醋麵局”等。其中許多“局”沿用為近代胡同名,如“織染局胡同”、“火藥局胡同”等。這些“局”是在皇城圈兒裏的,圈兒外也有專為皇家服務的“局”。比如北城根兒的“酒醋局”,是明代宮廷的“外廠”,即生產禦用釀品的工場、作坊。其所在地就叫酒醋局胡同,後改叫國旺胡同。北京還有一些地名因與明代官辦金融機構有關,也稱為“局”。如東四北大街的香餌胡同裏有“寶泉局”,就是大明朝廷鑄造錢幣的地方。

民間有些行業或集市,在老北京嘴裏也稱“局”,比如“果局”、“帽局”、“藥局”等。近代北京最有名的“果局”在德勝門內的果子市大街,是京西、京北果品的集散地,並因此得名“果子市”。

老北京的市場上常常為了推銷出去一個物件兒,買東西的哥兒幾個多是親戚或“發小兒”,事先商量好招數,互相配合,有賣的,有做“托兒”的……老北京人稱其為“做局”。

前幾年人們常說,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兒小。誰也說不清在北京的局級幹部有多少。有人說,怎麼也得上百萬!即便您不是局長,飯局您總上過吧,哈哈。

所有種種這些“局”,不管是官署、行業,還是當局長,都得講究一定的規矩,彼此間有所約束,稱為“局氣”。大院裏的孩子,不論是跳皮筋、丟手絹,還是玩“藏貓貓”,也都要遵守一定的規矩。“不跟他玩兒——他不‘局氣’!”您瞧,老北京人說話,不懂規矩,連玩兒遊戲的資格都沒有呢。

2009年11月27日參加了新浪1000人大PARTY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