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
陳雲峰的確是當年國美的市場銷售第一人,中經聯盟搞了一年竟真搞大了。主要還是市場定位準確,抓住了房地產圈子裏的中堅人群,這一群人聚一塊兒也許才真的反映出了這個產業的性格。而這一夥人還真的很需要這樣一個“圈子”。
圈子,這個詞在北京的生活裏對很多人來說像是水之對於魚。誰知道這個詞原本表示“風騷女子”,絕對不凡。但今天常說的“圈子”基本上相當於北京本土版的沒有嚴密組織和規程的NGO(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縮寫,指在特定法律係統下,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營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編者注)。
北京是一個滋生圈子和生活裏離不開圈子的城市,影視圈、娛樂圈、藝術圈、媒體圈……一個又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泛文化圈,在北京這個巨大的文化中心卻各行其道,各得其樂。
我預感,未來隨著家庭結構越發簡單,親戚概念淡漠和逐漸消失,“圈子”將越發成為人們離不開的東西。鬆散和沒有利益之爭的圈子是快樂的田園,但如果真如著名戲劇理論家魏明倫所說:圈子弄得好是流派,弄得不好是宗派,極而言之成幫派的話,那就複雜了。
中國人祖祖輩輩活在鄉村世界。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個如洋蔥頭結構的圈圈裏,圈圈有核心有邊緣,每個人位置不同,說話的分量各異,多數人注定是要別人替他們說話的。不過,洋蔥頭裏的每個人有一點是絕對一樣的,那就是對圈子的依賴。
當人們還生活在農村的時候,由於家庭既是生產單位,又是生活單位,鄉村裏的公共生活,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但畢竟有人替他們說話,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基本上都包在家庭和家族的圈子裏。
在那個時代,鄉村以外的生活場景,卻是一種非穩態的情景,屬於無法用“禮”來約束和安排的生活情景,城市(包括集市)和江湖難分彼此,相互滲透,從來沒有形成過穩定的市民社會。在一般老百姓眼裏,商人已經不算是好人,而車、船、店、腳、牙等特定的圈子,跟黑社會沒有多少的差別(俗話說: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因此,在農村社會以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生活。人們一旦離開了鄉村,脫離了原來的生活環境,家庭的圈子就不再能包住人們的活動,原來公共生活的情景無法再現,難免手足無措,於是複製類似的圈子,江湖上的結拜、行會裏的師徒等都屬此類。
進入現代之後,城裏的人似乎離中世紀很遠了,離農村也很遠了,但活動在潛意識裏的暗流,卻跟從前沒有什麼區別。人們不拜把子磕頭了,但不靠上個小圈子心裏就不踏實,沒有辦法寄托自己的情感,甚至沒法子給自己找樂。小圈子無形中成了家庭和家族結構的替代品,難免在行動中以小圈子為依托,動機和衝動,是非和曲直,全以小圈子為準。如果說過去的中國人,家庭具有價值觀的意義,那麼,現在的小圈子,也有半個價值觀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