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合作社(三)(1 / 3)

油鹽醬醋及其他

最近幾個月全國實行“限塑令”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備口袋或籃筐去超市購物,不僅環保,實際上也是提倡節省的消費觀念和購物習慣的樸實回歸。其實現在想來,我們小時候的購物方式還是很環保的。如今各種複雜包裝的副食品,那時大多是買散裝貨,而且大家自帶容器購買。商店裏是不提供免費購物袋和容器的。那時,油盛在鐵桶裏,醬油、醋、黃醬、果醬、麻醬、白酒等湯湯水水類則盛在缸裏。所以,很多生活必需的消費品,那時不叫“買”,而叫“打”。於是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是“打著長大的一代”,這裏的“打”可不是打架喲。

“打”是一種購物動作,其實就是在自備的器皿中灌裝商品。所以,需要“打”的商品,大都是液體或糊狀的東西,如花生油、香油、醬油、醋、酒、黃醬、芝麻醬等。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那時候近一半的東西都是“打”著吃。不僅如此,甚至連日常擦臉、擦手護膚用的雪花膏、洗發膏、蛤蜊油等,很多人家也都是“打”著用。“打醬油”、“打麻醬”“打醋”等是掛在嘴邊的話。路上碰到熟人,常以這種方式打招呼,問:“幹嗎去?”答:“打醋去。”

打醬油、醋、酒,都要拎個瓶子,在副食店裏,需要“打”的商品都離不開一種工具,叫作“提子”。售貨員用木製的定量“提子”從缸裏舀出來,通過漏鬥倒進瓶子。提子的形狀是長把連著一個桶狀的盛器,實際上就是一種“量具”。提子按大小各有不同的容積,常見的有半斤、三兩、二兩、一兩等。提子的材質有竹、木和鐵皮製三種。使用時將液體的商品提起,通過漏鬥再灌裝到顧客自帶的容器中。當然,“提子”畢竟不是十分科學的計量工具,之後副食店更新改造,全都換上了專用的售油器。售油器上有精確的刻度,售油時既方便衛生又準。但是冬天銷售食用油還有點麻煩,因為食用油遇到低溫容易凝固,售油器通過空氣壓力隻能提起液體的東西,對黏稠的油脂就無能為力了。所以,那時候的副食店一到冬天,火爐周圍都圍滿了油桶,就是為了保持油脂的溫度。

打麻醬和黃醬,也都自帶容器,一般用吃飯的陶瓷碗,也不必論斤兩,孩子把碗往櫃台上一擱,說一聲“打五分錢黃醬”即可。醬又分黃醬和甜麵醬兩種。售貨員一般先稱碗,再把秤砣置於刨除碗的分量後應該在的位置。麻醬是定量供應的食品,孩子打麻醬時,眼睛緊盯著秤,生怕少了。稱麻醬又比較特殊,多了便縮不回去。我每次打麻醬,路上總是會忍不住嚐兩口,用食指貼碗邊蹭一圈,含進嘴裏。這好像也是很多孩子共同的回憶。

北京人勤儉度日,那時候,家家的醬油、醋、食用油的瓶子,都是反複用的,一個醬油或是醋瓶子會用很多年,誰也不會隨意丟棄。前麵有一篇提到過,很多家長要他人炫耀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常用的說話就是“我的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現在想起來,當時有一樣東西卻是很多家庭裏的孩子都爭先恐後願意搶著去“打”的,那就是麻醬。打麻醬的器皿一般都是飯碗,也有用罐頭瓶的。售貨員要先將飯碗稱出分量,然後用一把長把勺子舀出麻醬舉在碗口,讓其“順流”而下。這時售貨員的眼睛要一刻不停地盯緊秤盤的刻度,待分量合適後再來個麻利的收勺動作,麻醬就算打好了。而打麻醬的孩子最享受的是一邊往家走,一邊可以偷偷地舔食碗裏的麻醬。但要注意的是,快到家時,一定要把手裏的碗晃動幾下,這樣麻醬被舔過的痕跡就自然遮掩起來,同時再擦幹淨嘴上的殘跡,就可以安然進家了。其實,家長們對孩子打麻醬時偷嘴的小把戲都是心知肚明的,因為平時支使不動的孩子們,打麻醬時奮勇爭先,甚至要結伴而去的興奮舉動,已經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