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音樂改變心情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阿爾圖那學院的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選取了47名學生,其中一半是音樂專業的學生,讓其寫下兩周的日記,記錄下每天聽音樂的時間長短、音樂的種類以及聽音樂時通常都在做什麼,還有聽音樂前後的感受等等。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都報告在聽音樂的時候,情緒是積極正麵的,比如放鬆和平靜等。但有時也會體驗到負麵的以及好壞參半的複雜情緒。聽音樂前有害怕情緒的人,在聽音樂後基本沒什麼變化;而悲哀、仇恨和侵犯性有輕微下降或者基本不變;悲觀、退縮、厭惡、生氣、憤怒和不滿等情緒則在聽音樂後消失。
為什麼有些情況下聽音樂對情緒沒有改善呢?這是因為所聽的音樂與人當時的情緒狀態不同步造成的。隻有做到同步,才會產生情緒的共鳴,例如一個人在悲傷的時候先聽悲傷的音樂,讓自己的情緒與音樂融為一體,把悲傷的情緒都宣泄出來,然後人的情緒自然會向好的方向轉化,此時再逐漸把音樂轉變為明朗、美好、積極的旋律,那麼人的情緒也就會隨著音樂情緒的變化而改善了,這在音樂治療中被稱為“同步原則”。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獨自悲傷時,通常會產生消極念頭,如“人生本來就是悲慘的”、“活著真沒意思”等等。但在美妙動人的音樂中去體驗悲傷的感情時,情形會發生改變。例如,讓一個失戀的女孩子在悲傷的時候聽悲傷的音樂,比如《梁祝》,去重新體驗失去愛情的痛苦時,她會慢慢發現這一段痛苦的感情經曆是很淒美的,也是很珍貴的,自己會因為這一段經曆而變得更加成熟,內心的體驗更加深刻,自己的生命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完整。這就是悲劇的力量所在,也是音樂對人類的真正價值所在。
莎翁戲劇能治精神病
英國最著名的精神病醫院——布羅德穆爾醫院,用莎士比亞戲劇減輕了患者的病情。布羅德穆爾醫院不是一所普通的醫院,這裏關押著一些最危險的罪犯,而且他們都患有精神疾病,已經被法院認定無行為能力。這家醫院打破了精神病醫院對待病人的傳統,不搞懲罰,而是設法改善病人的健康。
該醫院請演藝水平最高的莎士比亞皇家演出公司給病人表演《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莎士比亞的劇目,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從巴黎到東京,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如此令人驚訝的觀眾。”演員們如此說。在演出中一片寂靜,演出結束後掌聲雷鳴,觀眾自動起立。然後,觀眾跟演員一起討論劇目。“你們的演出深深觸及在場的每一個人。”病人們說,“因為劇中人物和我們的痛苦遭遇聯係在一起。你們的演出,我們看得明白,感到親切。”
該醫院的姆·奧爾醫生說:“莎士比亞許多劇目的主人公和這裏多數病人的行為和生活經曆很相似。演出結束後,病人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都不斷地談論看過的劇目。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醫生盡量用莎士比亞戲劇的場景消除病人心靈深處的抑鬱感。同時還要把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挑釁行為、低劣的自我評價和抑鬱症上來。正是藝術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在這方麵,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起了重要的作用。”
戲劇療法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療法在英國越來越普及。
看畫能排解鬱悶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的心理也呈現多樣化,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問題。很多醫院為此發明了一些心理治療方法,比如音樂治療、看電影治療、做遊戲治療、演情景劇治療等等,受到人們的歡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醫院的心理醫生發明了一種通過看畫來宣泄情緒的新方法。心理醫生讓11名有抑鬱症的西班牙女病人圍坐在一個長桌前麵,她們有的受過虐待,有的身體上有病痛。
然後醫生拿出一幅畫,向每個人提問,讓她們談談感想。其中一幅畫是墨西哥女畫家弗裏達·卡羅繪製的表現老少三代家庭和睦的畫。心理醫生問女病人:“請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看到這些後你有什麼想法?你怎麼解釋這幅畫?這幅畫的內容跟你自己的生活能聯係起來嗎?”看到這幅畫,一位52歲的女病人哭了起來,她說:“這是個和睦的家庭,我沒法跟他們比,我的父母經常吵嘴打架。”另一位59歲的女病人說:“這幅畫讓我感到很孤獨,我有兩個孩子,卻都不在我身邊。”
在美國生活的西班牙人對心理谘詢有一些偏見,不像美國人那樣有開放的態度。所以心理醫生特意選擇用看畫的方式來啟發她們開口,並調理她們的情緒。
通過看畫治療,一位病人說她不再感到孤單,“有時候畫能夠讓我想起不幸的過去,但當我把內心的東西發泄出來後,我就感到很輕鬆。”病人們反映,不同的畫能夠幫助她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生活,她們說自己在欣賞藝術的同時,能夠感覺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能夠忘掉過去,著眼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