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醫院的心理醫生賽思博士說,看畫治療的靈感來自於心理學家科思坦蒂諾。後者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解決心理問題。賽思博士想發明一種針對成年人的方法,於是想到了畫。之所以選擇卡羅的畫,是因為這位畫家是一位少數族裔,經曆過與病人相同的情感和身體疾病。她的畫涉及暴力、男權統治、不育、不忠等,非常貼近病人的實際。
賽思說,這種藝術治療的魅力就在於它能使人想起自己的過去,並鼓勵病人像畫家一樣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來。
音樂提高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也稱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係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
心理學家通過廣泛調查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證明,一個人如果長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當中,他的個性就會得到健康發展。所以,我們認為,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絕不能等到上大學再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成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引起多方的關注。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除了培養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外,借助藝術手段,尤其是音樂活動,也能促進人際交往。
早在1973年,瑞士弗賴堡大學法雷爾的研究就發現,教授音樂能夠增強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和學科技能。1994年,美國人艾傑頓進行了一項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對發育遲緩(包括患孤獨症的孩子)和發育正常的6~9歲的孩子進行分別教學時,將音樂整合到孩子的社會遊戲中。他們發現,音樂極大地促進了兩個小組的理解力和參與社會遊戲的能力。他們也注意到,發育遲緩的孩子麵對壓力時的焦慮水平也下降了。
研究還發現,對小朋友使用背景音樂時,他們出現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為。研究認為,音樂是對社交能力最好的培養方式,人們越是自我封閉,就越害怕與別人交往。
音樂活動的一大功能是調動人的情緒,“情商”概念的提出者——美國的戈爾曼博士研究證明,情緒係統控製著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滿足感,這些正麵的感覺能減少人對社交的焦慮。所以,如果時間和條件都允許的話,不妨多聽聽音樂,玩玩樂器,這也能建立與世界的連接。
用催眠術治悶悶不樂
催眠是意識對一個或多個事件焦點集中的狀態。催眠狀態有點類似於人出神兒的時候,這時,意識暫停,潛意識自動出現。由於十分專注,人對周圍的環境不是忘了就是全然不理會,人的知覺也從對外界的高度警覺,轉移到專注於內心的活動。此時心中的雜念非常少,人比較平靜,容易接受暗示。催眠治療師就在這個時候為當事人做一些治療。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催眠為潛意識提供溝通、訴求及自我表達的機會。由於潛意識裏包含著人的價值觀及信仰,因此在催眠狀態下,人很難做出違反個人意願的事來,從而得以理順失衡的心理。
催眠術在最近的50年內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和重視,1957年催眠術被美國牙醫和醫學協會正式接受為臨床輔助治療的手段之一。催眠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美國高等教育的課堂,被稱為“神經語言學”(NLP)。在這個過程中,當代著名催眠大師密爾頓·艾裏克森將催眠術與現代科學結合在一起,治愈了許多疑難雜症,成為催眠治療的典範。
催眠師引導當事人進入潛意識深處
有一句廣告詞說:“平衡就健康。”身體是如此,心理更是如此。當我們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就會產生情緒,這些情緒由於社會規範和道德的要求,往往被壓抑在潛意識深處,日積月累就成為我們心理不平衡的誘因。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情,就會引起失衡,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
有一位公司的高層白領,她擁有一份非常不錯的職業,但她總是不快樂。在一次培訓班上,她做了一次公開的治療。在這種公開治療中,當事人不必說任何話,由催眠治療師按照一定的流程引導其進入潛意識深處,去挖掘最根本的原因,然後嚐試釋放那些長久以來阻礙著她正常生活的“心結”。
催眠師首先引導她進入催眠狀態,然後引導她打開記憶的大門,追溯遙遠的過去……她的頭漸漸向左轉去,隨著催眠的深入,她的頭向左轉得也更厲害,試圖在尋找什麼……漸漸地,她的麵部肌肉開始有一些緊張,然後,她的嘴唇也開始發紫並顫動,緊閉的眼中似乎有淚水要滲出。催眠師適時地調整著指導語,幫助她慢慢釋放情緒。達到一定的程度後,請她重新回到現在。她慢慢睜開眼睛,麵對所有期待的目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她告訴人們,自己仿佛做了一個噩夢。在夢中,她看見自己3歲的時候,被人用被子捂著,有人要謀害她……她說現在覺得好了很多。似乎以前永遠覺得悶悶不樂,而現在她終於知道了原因。也許這是一場噩夢,也許這是真的。總之,她真實地看到了、麵對了,覺得更有必要去珍惜現在的生活,畢竟,她現在還活著……一位不快樂的人可以開朗地麵對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