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華西"十兄弟"
1978年11月,華西農民建塑紡廠,揭開了華西"80年代造廠"的序幕。廠子剛建好,吳仁寶就挑兵選將,精選了朱明達、何鳳壽、朱進達、吳富寶、李旦興、朱雷興、孫長雲、季龍生、何鳳明、瞿忠明等10位供銷員。後來,這10人在市場經濟中齊心協力,精誠團結,衝鋒拚殺,為華西經濟的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華西發展史上有"十兄弟"之稱。
10位供銷員帶著吳仁寶的囑托,奔赴全國各地。可越跑市場越嚴峻,在市場經濟中崛起的社隊企業,見什麼產品賺錢,就蜂擁而起,紛紛上馬。到1979年下半年,南方市場已經飽和!
"十兄弟"咬咬牙,跺跺腳,直闖關東。人稱社隊企業的供銷員下了車是"兔子",見了人是"孫子"。三千裏東北河山的山川林海,溝壑平原閃現著他們匆匆奔跑的身影,來往穿梭多了,即便十幾年後,當筆者采訪他們時,他們還能像乘務員那樣,報出東北大小車站的站名。
一進冬天,東北路上是冰,樹上是冰,建築物上也是冰。蒼涼蕭瑟,寒光閃閃,完全是一個冰的世界,還常常冷到零下20多度。東北人家裏有暖氣熱炕,出門要穿皮衣,戴皮帽。可華西的供銷員哪有這些禦寒的"裝備"啊,生在南方,長在南方的他們哪經受過這樣寒冷的洗禮。他們驅除寒魔的唯一武器是"跑"。下了火車跑,下了汽車跑,在馬路上跑,在田野裏跑,在汽車站裏跑,在火車站裏跑,成了名副其實的"跑"供銷。
"跑",常常引來圍觀的人群,他們說:"這些人瘋啦!"可華西供銷員即使這樣跑,還凍得鼻子耳朵好像隨時要掉下來一樣,不敢拿手去觸、去摸。他們生怕凍僵了,完不成供銷任務,回不了南方那個家!腳凍得裂開了口,手凍得像紫茄子,揪心地疼,可他們還不得不咬緊牙關,拚命地跑。
能"跑"是華西供銷員練就的第一個基本功,能"餓"是華西供銷員練就的第二個基本功。20世紀70年代末,跑鄉下,轉山溝,吃不上中午飯是常事。國營飯店下午4點半就關門,回到住處吃不上晚飯也是常事,他們隻好儲存幾個涼饅頭,用開水泡著充饑。
筆者在與華西供銷員座談時,曾問他們苦不苦,他們說:"這和以前造田插秧比,和在家的華西務農、務工的社員比,也算不了什麼,冬天造田挑土,肩膀手腳凍爛磨爛,炎夏酷暑連續插秧,手腳在水裏泡爛漚爛,就是上夜班、三班倒,還要加班加點幹農活,一天幹十幾個小時。我們回到住地,到了車上,雖然盤算著供銷業務上的事,但畢竟還能休息啊!"
華西供銷員憑著兩條腿一張嘴,跑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購來了一車車原材料,簽來了一張張供貨合同。1979年底,塑紡廠創產值119萬元,獲利38萬元,在當時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