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可享一時之成果,是因為時代給予了這個策略生存的意義,但市場營銷中,不存在永恒的真理。
或許有一天,美特斯·邦威會發現自己門店的旁邊開著的“Zara”,安踏也不得不和耐克麵對同一群消費者,那時該怎麼辦?
因為小弱,所以更要升級
誠然,中小品脾在進入大渠道時,確實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以大賣場為例,進場費、條碼費、促銷費、推廣費等,也的確有很多品牌進駐大賣場後入不敷出,但這不應該是我們後退的理由。
命短的企業大多是短線的戰術性企業,賺一票就跑賺不到拉倒,而基業長青的企業,則大多是長線的戰略性企業,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所有的營銷行為都為建立一個傳奇品牌所做。所謂的小品牌,也隻是暫時的體量小影響小,若是隻為眼前利益,則永無出頭之日。
拿進駐大賣場來說,不能簡單的把進店費用和後續費用單拿出來說事,而是應把其視作為正常的終端資源投入費用,用長遠的眼光去審視它。大賣場是有其絕對的價值所在的,能與大賣場進行合作不僅意味著中小品牌的物流分銷成本大大減少,有了直麵消費者的導購促銷機會,更重要的是,搶占到了空間,搶占到了已逐漸成為稀缺資源的大賣場的空間,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大賣場號稱“大”賣場,可以容納更多的品類品牌,但終究是有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的。早醒三天,快活三年,今天的吃苦,也許意味著明天的幸福。
案例14-3馬克華菲
說起馬克華菲,不少人可能會想到是意大利名牌,會想到首席設計師張肇達,會想到其產品的另類風格,當然也會在很多的一線城市、一流商場最好的位置遇見。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馬克華菲確實挺國際範的。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馬克華菲的血統並非亞平寧半島,而是純正的中國福建!馬克華菲背後的人,是中國服裝老字輩的七匹狼集團。關於這一點,七匹狼是不承認的,馬克華菲對外傳播也是極力規避的,可謂諱莫如深。
從這一點來看,七匹狼確實是一家戰略型企業,眾多國際品牌逐步進入中國並下沉市場的趨勢,已是不可逆轉的,七匹狼的生存空間逐步被蠶食,今天被趕到二線,明天呢?更為殘酷的是,被擠下來是一轉眼的事,要再爬回去則是千難萬難,一個本土服裝品牌想依靠自身品牌力再度回到最好的商場與國際品牌掰手腕,實是個必敗之局。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七匹狼一個品牌所麵臨的問題,10年前輝煌一時的雅戈爾、杉杉已經徹底在三四線市場沉淪,5年前風光無限的美邦、森馬今天看起來也遇上了大麻煩。
既然不能依靠現有品牌,就再創造一個“國際”品牌!這就是七匹狼極其高明的戰略。
所以我們看到了馬克華菲,一個全盤西化的“本土”服裝品牌,西式的模特,西式的平麵,當國內品牌還在玩明星代言時,馬克華菲已經開始主打設計師概念,在商場內也緊靠真正的國際品牌傑克瓊斯……這一切都是為了徹底打造出“原汁原味”的意大利範兒。因為隻有正宗的洋和尚,才能堂而皇之的占據最好的位置。
一個反麵教材是美特斯·邦威。其實美邦對於ZARA並不陌生,ZARA未進中國前美邦的設計師每年出國購買諸多國際品牌,比如ZARA和Mango每年的新款就成了自己新款的模仿對象。可當狼真的來了,還是擋不住,以前大家沒見過優衣庫、ZARA、H&M、C&A的時候,覺得美邦也不錯,但當ZARA已經開到二線城市時,大家就會開始覺得美邦土鱉了。
美邦的嚐試是2008年的ME&CITY,一個設想中的高端品牌,但其與美邦扯不斷的關係注定了這個品牌最後的結局。服裝行業內有這樣一個共識,一個中低端服裝品牌想做一個高端品牌是很困難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是一家的(正如七匹狼和馬克華菲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而美邦偏偏逆流而上,不僅名字像,連店鋪都開在一起,美邦在一、二樓,ME&CITY就在三、四樓,生怕別人不知道它們是一家的。
一個高端品牌,向下輻射中低端品牌是有可能成功的,消費者會因為主品牌的價值和相對低廉的價格促成購買行為,比如Armani就有Exchange和Jeans的子品牌,所謂指高打低。反之,希望指低打高的行動,往往不能讓消費者買賬,而且難以逆轉。當ME&CITY開始獨立開專賣店時,它和美邦的關係巳是路人皆知了。
當一個品牌巳無法匹配優質的渠道資源時,當麵臨不可逆轉的競爭趨勢時,不要再去模仿升級自己,不要掉進過去成功的陷阱中,勇敢地重塑或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吧。
案例14-4相宜本草
是不是隻有再做一個新品牌的戰略才能生存?當然不是。
這家企業當時很小,2007年葉茂中機構服務的時候銷售額不過8000萬元而已,在當時中國大多數本土護膚品品牌基本上圍繞三四線市場以專營店的方式拓展渠道,以求避開大品牌的正麵競爭。但我們通過研究發現眾多國際品牌已經將渠道下沉作為戰略措施,未來的三四線市場已經不可能僅僅隻是本土品牌的成長天堂,於是製定了足夠強悍的大城市大商超大渠道的策略,直接進攻一二線城市的市場製高點,打的都是大賣場裏的大品牌:外資的屈臣氏、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國內的華潤萬家、華聯等,要的就是不成功則成仁的味道。
針對不同的渠道大客戶,相宜本草總會成立一個專項小組,在短時間內利用較大投入的手段進行嚐試,迅速摸索該賣場的情況和模式,迅速鋪開網絡。最初相宜隻拿到了沃爾瑪華東地區9家門店的進店許可,品牌小總得受欺負。但相宜本草利用沃爾瑪南京店開店的大好時機,銷售人員三軍用命,配合各類大型促銷活動一個月做出了超20萬元的單店銷量,迅速征服了沃爾瑪,半年之內搞定華東市場。
2011年相宜本草在現代大型渠道實現銷售收入10.18億元,占公司全年總收入的76%,相比之下專營店渠道銷售隻有1億多元,占比9%。僅僅4年時間,相宜本草已經升級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本草護膚品牌。
早醒三天,快活三年,既然要麵對,那就去勇敢麵對吧!
因為這既是一次升級的機會,也是一次練內功的機會,風險有,回報也大。
從非對稱到對稱
大品牌滲透到小渠道也好,小品牌擠進大渠道也好,我們都可以看成是一種在不對稱的商業背景下尋求品牌發展空間的戰略布局,是一種從非對稱到對稱的嚐試。那是否我們能找到一個相對平衡、對稱的渠道形態?
答案是可以,電商渠道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理論上這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渠道空間。
1.這裏的營銷費用是大致相同的
相對吃人不吐骨頭的進場費和各類促銷費用,天貓的門票雖然年年在漲,但至少還在一個較低的區間,比起線下渠道來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2.這裏的品牌所占的位置是大致相同的
很明顯,網絡上並無空間一說。在這裏,哪裏都是入口哪裏都是出口,哪裏都可以自由進出,從洗發水到礦泉水不用一秒鍾,沒有邊界沒有局限。或者說,網絡上的空間是無限大的。這才是真正的“大渠道”。
在這裏沒有傳統大型KA的諸多規矩,動線、視線高度、購買習慣、促銷位,都不存在,不用再抱怨沒有錢你的產品隻能放在姚明才看得見或者小孩才摸得著的地方了,在這裏,基本上眾生平等。
3.這裏的品牌陳列麵積也是大致相同的
大品牌產品線全排麵多占壟斷優勢?在這裏,你想擺多少就擺多少,隻要你願意。大品牌營銷費用足活動隨便搞?在這裏,你大可以擺出一千張圖片和十萬字的宣傳語句,隻要你願意。
而且從本質上說,電a最偉大之處就是讓以往大品牌所建立起的空間優勢瞬間瓦解了,一切都更公平了。小米沒有諾基亞的龐大渠道空間,但照樣可以一夜間把產品買到全中國,甚至能以更合理的價格給消費者更好的產品。
在電商渠道,消費者依然喜歡高富帥,但小屈絲照樣也有通行證。
2008年,愛華仕箱包實體店一年銷售不過1400萬元。但在葉茂中策劃服務的幾年內,通過電商渠道的機會把握,2012年,僅電商渠道銷售就接近2億元,淘寶光棍節一天銷售過1000萬元。遠遠超過線下渠道的領先品牌新秀麗、皇冠等。
電商以前,空間可以戰勝時間,沒有空間即使你的產品再好也隻能放在倉庫裏;電?之後,空間歸為零,在這裏,第一比的不是誰更有資源,而是誰更真誠,堆更有創意。
mm14-5阿芙精油
化妝品在電商渠道的很明顯的一個先天不足即是,缺乏用戶體驗的情景。而如你所知,化妝品這種東西,十分需要真實的用戶體驗與試用來拉動實際的購買,女人在這方麵一點都不衝動。
而兩張屏幕隔絕了商家與消費者的紐帶,如何解決這個衝突?首先是大量送小樣,所有阿芙的包裹裏必放小樣,多的時候要放五六個,這個行為重新挖掘了新的用戶價值,突破瓶頸重新建立客戶關係網。
其次還是人,阿芙的送貨員不隻幹快遞的活,有時會拿出一副撲克牌讓顧客現場抽,大王免費小王五折,不算概率到底多高,至少好玩吧?抽到其他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獎品,保證不白買。要是送貨地點是辦公室那就更熱鬧了,現場拉上同事購買即時打折送贈品,還有微團購,甚至還有cosplay,穿著機器貓海賊王送貨,千奇百怪無所不包。
這是實在的人,虛擬的人也要下工夫,現在電商都有客服,十個八個都很正常,阿芙有多少在線客服?40個。小清新、重口味、淑女、瘋癲四個組任君挑選,24小時在線。更誇張的還有,定期拍賣客服,誘著客戶使勁玩命各種肉麻地誇客服,本末倒置瘋了吧?可是誇得好有專櫃正品送,大家玩的不亦樂乎。
阿芙品牌創始人雕爺是這麼說的:“我理解的化妝品行業其中一個本質是娛樂,是快樂。女人看著魚尾紋心都碎了,抹著化妝品笑了。我們這樣理解,所以我們這樣做。”
而有意思的是,阿英是一家具有傳統身份的線下品牌。2009年進軍電商之前,在線下已開了100多家商場專櫃,但銷量平平。電商火了之後,開始反哺線下實體的發展。代理商都注重什麼?一是傳播,於是拿錢投廣告,這沒什麼說的。二是形象,來看看阿芙線下的策略吧:堅持在最好的商場開專櫃,綁定大渠道。
“星光天地、晨曦百貨這些都是很好的商場,我們整天跟它擺在一起。久了,大家就認賬的,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品牌。”
左手創意,右手堅持。
當然,雖然電商渠道對大小品牌而言是對稱的,但即使網民數量急劇增加,可截至2012年數據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還隻是39.9%,還有好多好多的人沒有上網,僅靠電商渠道並不能覆蓋,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非對稱。
一切為了發展
最後提個社會現象:大家總能發現,不管在大街上還是在學校裏,美女旁邊總會有個不太漂亮的女朋友,好像不是那麼對稱,但細細思量,這也是選擇的必然,美女旁邊站著普通姑娘,更凸顯自己的漂亮,而普通姑娘也得借美女朋友多認識點小帥哥,多好,雙贏的結果。
品牌和渠道的關係也是一樣的,沒有一樣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品脾的渠道策略,首先是規模成長與價值成長之間的思維選擇,到底要傾向哪一邊。其次,大品脾要擴張,就必須利用手頭資源去占領去耕耘那一個個小店小站,所謂積微成巨。而小品牌要擴張,在大品牌紛紛渠道下沉的局麵下,更要逆勢找到大戰場,找好靠山倚住大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品牌要有大品牌的樣子。
一為滲透,一為升級。
當然,現在還有電商可以選擇,但這裏雖然沒有空間概念,但其實也很擁擠。大品牌要做好,其實反而更得放下架子更親民些才行。而小品牌呢?既然省下了渠道建設、產品流通的成本,那就得把產品做得更好性價比更高,要用誠意和創意讓口碑飛揚。
不同的方式,隻是品牌發展不同階段所采取的不同營銷手段而巳,都是隻為達到一致的目的,說到底,也沒有什麼大小之分,也沒有什麼對錯之說。市場營銷,一切營銷隨市場而動,而市場,也是最洶湧最無常的東西,變幻激烈程度和不可預測程度僅次於女人的心理而巳,我們能做的是,時刻洞察,隨機而變,安撫好女人,搞得定市場,方顯滄海橫流本色,方為大英雄也。
非對稱是一種狀態,不僅這一秒天平是失衡的,下一秒、每一秒天平都處於描晃不定之中,這是市場真實的狀態,而那些固守不動的品脾,實是未讀懂非對稱的意義而巳。隻有因勢而動,適者才能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