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3 / 3)

13年後,他做出了ipad。

被趕跑的斯庫利近來在蘋果如日中天的時候,則對媒體記者表達了這樣的意見:

“Newton至少超前了15年。我不是技術專家。我沒有做出這種判斷的經驗,但我覺得在許多概念上我們是正確的。可惜這款產品在達成我們野心勃勃的目標前就不幸天折了。

也許這是馬後炮,不過我還是認為有許多Newton的精髓被保留了下來。盡管產品不幸天折,但技術還是幸存了下來。”

讓我們看看過完千禧年以後的蘋果產品開發曆程:

做了一個有超大硬盤的隨身聽,ipod。

給ipod加上多點觸摸技術,就變成了ipod touch。

在ipod touch裏加入通信功能,就成了iphone。

把ipod touch尺寸拉大,就成了ipad。

還記得1993年那條覺得隻有袋鼠才能用Apple Newton的評論麼?ipad的尺寸比Newton更大更占地方,可是在2011年,沒人說它不好,還一個個都愛得要死。

一步一步來,絕不扯淡。

你以為扯淡的隻有這兩家麼?

精力有限,無法一一列舉,隻能簡單說說:

1973年,施樂公司的一幫瘋狂科學家整出了一台個人計算機,叫Alto。這台計算機裏的新技術包括鼠標、圖標和視窗的圖形界麵、所見即所得的文字處理技術、PostScript頁麵描述語言、下拉式菜單、個人分布計算、語音壓縮技術,還能連以太網,接激光打印機。可以說,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所有雛形都在裏麵,任何一樣技術的價值都無法以金錢計算。“愣頭青”喬布斯第一次見就被嚇傻了。

但是,因為成本太高,施樂領導覺得商業價值也不大,項目掛掉。再然後,以IBM,蘋果、微軟、思科為首的後來者在Alto的基礎開創了信息革命,施樂,則被無所事事地置之事外。

1969年,英法聯合研製成功了一款超音速客機,協和式。1976年開始運營歐美航線,協和式飛機從歐洲到紐約的航程隻需要不到三個半小時,且因為倫敦、巴黎與紐約時差六個小時,所以搭乘協和式的旅客最喜歡說:“我還沒出發就巳經到了”。自1969年首航以來無事故,成為往返於美國和英、法兩國之間的工商界、政界高級人士、投資銀行家等人的最佳交通工具,且贏得全球最安全客機之名。

但是,這家夥是個油老虎,最大載重航程5000公裏,隻能飛大西洋,要飛太平洋就會一跟頭紮海裏。但是,這家夥滿載隻能140人,票價高昂也抵不住賠本,一年要弓4000萬~5000萬美元。

但是,這家夥起飛時太吵,使得絕大多數國家禁止其起落,超音速的音爆使其不能在大陸上空飆機。

但是,這家夥2000年7月25日在巴黎起飛兩分鍾後墜毀,乘客及機組人員113人全部遇難。

2003年10月24日,總共就造了20架的協和式飛機(還是因為成本太貴)全部退役。

還有任天堂的Virtual boy;穀歌的google wave;惠普的WebOS;微軟的智能顯示器Mira;做Html5社交遊戲的Moblyng;社交軟件Color……都失敗了。

如果我們把評審標準放寬點,有一個團體也因為過度創新而失敗了,這是巴黎公社。還有一個人因為過度創新同樣失敗了,他叫王莽。

再來說說那66顆被拋棄的衛星。如果以技術含量排座次,銥星名副其實是天上的星辰,而有的產品則就如野草一般了,比如山寨機。山寨機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那大喇叭,4個起步,8個正常,上不封頂。這算產品力創新否?當然算!試問農民工兄弟要LBS簽到有啥用?要美圖秀秀有啥用?要大眾點評、豆瓣、電台、有道詞典,吃飽撐的?在工地上吵得震天的環境裏,能聽得見才是正經要緊事。山寨機才是真正懂得三線以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再比如小靈通。這個東西論產品創新都排不上,要算產品自我閹割沒間題。通信質量有目共睹,加上天生殘疾:隻能在市內通話。可就是這麼個先天有缺陷的產品,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搶占了絕不算少的市場份額,下裏巴人小靈通完勝陽春白雪銥星。沒什麼可驚訝的,老百姓基本不出城,價格又便宜,當手機終端及成本還處於中高層次時,小靈通是很好的階段性替代品。

前麵舉了那麼多失敗的例子,翻了那麼多公司舊賬。無他,隻想說明識時務者為俊傑,洞察用戶需求再提升適合的產品創新力的人為王。

產品概念創新

相較於絕對產品力的創新。產品創新的另一種形式,就是產品概念創新。說起來產品概念創新肯定不如絕對產品力的創新偉大。但在現階段的市場營銷戰中,概念創新則更具現實意義,更值得學習。

什麼是概念創新?

願名思義,就是概念的創新(這句是廢話)。就是一個新的“說法”,新的“定義”,新的“解釋”。概念創新,就是更多地運用橫向營銷的思維,變不可能為可能,在看似沒有希望的窮途末路中自己畫出一片柳暗花明。

互聯時代,這個社會日趨碎片化,日趨大同化。十年磨一劍在這個時代裏變得越來越困難和不現實起來。一是現在商業生活的節奏和變化,巳經不允許你花過於長的時間進行單純的成本開發,市場一日三變。單就數碼來講,一個產品的生命期短的,可能就2~3個月,市場反響不好?撤貨,換新品。

其次,就算你潛心家中修煉許久,拿出了大殺器,不好意思,十天就可能被山寨了,找個角落默默流淚吧,沒人理你。很多企業都有生產製造傾向,老板也常常會有這方麵的迷思,或者“執著”:我們產品質量沒問題,我們產品有保證,我對我們產品有信心,我們產品絕對超出競爭對手太多。

可是,這早已是個同質化快爆炸的市場,消費者早巳難辨東西,隻有你自己覺得產品好毫無意義,請你給消費者一個在100個沒有差別的產品中選擇你的理由。

尤其對於成長型企業和中小品牌來說,品牌的推廣最好和產品創新(尤其是產品概念創新)一起進行。當藍海的市場越來越有限、紅海被市場競爭的海汰者染得

越來越紅時,概念創新的意義顯得愈發重要起來。

當生產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已經變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為什麼不試試使消費者喜歡我生產的產品呢?

在《科特勒精選營銷詞典》中產品一章裏,明確指出了企業決定銷售何種產品的四種途徑:①銷售市場上巳經存在的商品。②生產某些消費者需求的產品。③預測某些消費者將要需求的產品。④生產無人需求、但是會給購買者帶來極大驚喜的產品。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都可以在無法打造明顯超越對手的絕對產品力的情況下,突破傳統產品力的橫向競爭,用匹配產品的嶄新的概念訴求,對產品進行有效的銷售。

在酒瓶子上花心思

如果說產品力創新是殫思竭慮生產全新的酒,那產品概念創新更多是在酒瓶子上花心思,至於裏麵裝的是什麼酒,巳不是最重要的了。

1.銷售市場上已經存在的商品

創維電視的案例超級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即不閃的才是好電視。

雖然這十幾年電視機市場的產品升級速度令人咂舌,傳統的彩電——超平——純平——液晶——等離子——LED——3D——但是這迅猛的發展是由科技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產業升級,而單個的電視機企業要想在技術上做到明顯超越競爭對手,難度可想而知。

想賣得好,在產品和品脾力都不占優的情況下,就可以考慮產品概念創新的可創維這麼多年的傳播訴求可以歸結成以上三個字:“不閃的”。

通過長期不斷重複訴求後,可能會給消費者造成這樣一種心理暗示:嗯,創維的電視健康,因為不閃。那換言之,其他的電視?額……

可諸位看官,你現在哪裏還找得到會閃的電視?

2.預測某些消費者將要需求的產品2003年,空調戰依然白熱化,而且在價格戰上越走越遠。市場上大家關注的焦點往往都是哪家會先降價,哪家又馬上會跟上,哪家割肉最凶猛,諸如此類。但2003年的海爾,卻用另一種方式贏得了空調戰。

提起海爾,大家都知道海爾品牌好,品牌好靠什麼支撐?靠服務。當年海爾起步時,在上海就是靠“當天上門安裝”的服務支撐把春蘭拉下了馬。但當空調品牌的服務團隊執行力都到位後,這點優勢巳經基本蕩然無存了,於是海爾開始在產品上做文章,或者說,在產品概念上。

如果說空調相比風扇有99個優勢,那必定還有一個劣勢,即空調無法製造自然風。這是空調的工作原理決定的,要製冷風必人工合成。所以也造就了“空調病’這個詞彙。如何解決?理論上無法解決。如何緩解?或者說如何讓消費者緩解“空調病”的員麵感覺?海爾在“風”裏做了文章。

氧吧空調誕生了。氧吧的創意很簡單:在空調上加一種特殊的富氧膜,使通過這抑膜的冷風氧氣濃度提高30%,再通過氣泵導入室內,從而保證室內氧氣濃度充足,緩解室內封閉而造成的供氧不足環境(注意!這種相對氧氣不足對人體並沒有實質性影響)。從消費者洞察上來說,他們隻知道現有空調可能有缺陷,要去解決這個缺陷有這麼一些辦法:開窗、空氣清新機,或者別開空調。那麼消費者將對什麼樣的空調有需求,從以上這個思路延伸是可預見的。

在產品概念創新的案例裏,產品力的創新並不是關鍵,而更多時候是配合概念上的創新,品類上的突破,進行產品力相應的調整和更新,是完全為產品新概念而服務的。富氧膜到底能導入多少氧氣,對人體有多少好處,甚至能不能真正導入氧氣,在這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消費者心智中傳播出了全新的心智資源空間,開創了全新的品類市場,並且是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現有產品無法滿足的需求。

氧吧空調出現後,一下就把其他空調推進了一個很尷尬的框框裏:隻管製冷,不管健康。

3.生產無人需求、但是會給購買者帶來極大驚喜的產品

科特勒老先生在這條後特意備注了一句:這種途徑風險很高,但是同時具有巨大的獲利幾率。

沒錯,給人驚嚇還好說,要給人驚喜,這簡直是世界上最難的事之一,在產品這個層麵,你還得給一堆人同時帯來驚喜,我很想說,就算是聖誕老人也有自己的特定年齡用盧群:隻給小孩送驚喜,沒這麼大本事。

下麵幾個產品雖然行業各不相同,推出的時機有先有後,但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性,都用相似的手段給消費者帯來了驚喜,不得不說一句:英雄所見,嗯,略略同。

我來分析一下以上幾款產品:

把一罐牛奶分兩罐裝,一罐叫早奶一罐叫晚奶;

把一盒藥片分兩盒裝,一盒叫白片一盒叫黑片;把一瓶化妝液分兩瓶裝,一瓶叫早水一瓶叫晚水;

感歎一句,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每次看到這類概念創新的案例,總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兒歌:一個大西瓜,一刀切兩半,一半分給你,一半分給他……市場營銷,有時候也比較簡單,切切西瓜分一分就好了麼。

當然,有時候也要學學玩橡皮泥,捏啊捏啊。

一個一年可以賣出120億元的產品。牛奶加果汁是什麼東西?牛奶果汁還是果汁牛奶?

營養快線其實從某種意義上巳脫離了飲料的範疇,對於消費者來說,習慣喝牛奶的繼續去買牛奶,喜歡喝果汁的繼續去挑果汁,無所謂。看看人家的廣告語:“早上暍一瓶,精神一上午。”沒錯,營養快線的競爭對手有時候是沒品牌的大餅油條,加米飯饅頭。

不管是拆分,還是黏合,這類產品都巳經跳出縱向品類創新的限製,用橫向定位的手法又找了一片廣闊的天地,很有點、意思。

4.包裝創新也是產品創新:

寶潔的哲學:競爭優勢不僅僅源自專利,也源自產品設計。

好的包裝是不需要言語的,放在終端,自然勾引消費者的視線,同樣的蘋果,貼上都樂的標誌,就會成為維生素含量更高的蘋果,成為讓人放心的蘋果。

但是,包裝作為消費者的視覺接觸點,也是最容易產生疲勞的地方,所以包裝也需要日新月異,就好像美麗的女人不可能永遠隻穿一身華麗的服裝。

在茶飲料市場日益激勵的競爭中,東方樹葉為了第一時間吸引關注,重金邀請了一家著名的英國設計公司為其包裝進行設計:

(1)實用原則:握住瓶子頸部時,不會有滑落的感覺。

(2)視覺差原則:包裝的科學設計,使得裏麵所裝的液體,看起來比實際分量多,滿足了人們貪多的消費心理。

(3)視覺原則:都說眼睛決定我們吃什麼,包裝設計自然是要跟著眼睛的要求來的,在標簽設計上,除了頸部的標誌和色彩在四款產品中都是綠色的東方樹葉標識外,下麵主題部分則分為烏龍茶、茉莉花茶、紅茶和綠茶4種,采用了獨特的工藝繪圖藝術,讓包裝成為產品最好的表達形式。

日本設計師更是走在前麵,他們不僅僅是將產品設計得與眾不同,更是擅長為包裝加上創新的因子:為你的包裝加上一個嘴唇如何,喝飲料的時候,就好像在接吻,這種想象力,難道不值得佩服嗎?

回到開頭,我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好的產品是什麼?

其實,我們可以把視線放寬,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實也許還有更多產品可能並不存在具象實體,但卻是更具意義更具影響。這些產品裏有的你可能會覺得習以為常了,甚至你天天生活在其包圍中卻不自知。有的可能離你還很遠,是這輩子也到不了的終點。

民主

宗教

政府

階級

製度

信仰

這些產品夠震撼。

產品認知度高,產品組合完整,產品係列長,產品力足夠強悍,(沒有上麵這些產品,我們可能又將退化至茹毛飲血的狀態)就算是以上這些產品已可稱偉大,也不斷地經曆著或“產品”或“概念”的洗禮,才能使其生命周期不斷拉長、拉長。企業也是一樣,不做創新或者做不出創新,都必死無疑。

那麼,還在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