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2000年春
記得讀研的時候,中文版的《馬克思詩選》問世,我曾購得一冊。裏麵的作品大多是馬克思青年時代所寫,且主要是獻給夫人燕妮的。燕妮比馬克思大4歲,出身高貴,其兄長一度出任普魯士的內政部長,而她父親則是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追隨者,這一點影響了她。但無論兄長還是父親,均反對燕妮下嫁馬克思。
據說馬克思在波恩大學讀書期間,參加過一個思想激進的詩人協會,還當過一家“小旅店俱樂部”的主席。那時候具有叛逆精神的文化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否則年輕人將來難有創新精神,馬克思也曾因醉酒和妨害治安而被拘禁一天,還曾為一個女子與人決鬥。遺憾的是,雖然他來到倫敦剛過而立之年,卻已經沒有了詩情。
青年胡冬早年滿懷激情來到歐洲,他的夫人凱特曾留學成都,喜歡上了胡冬這個意氣風發的詩人。如今,他們定居倫敦已有20多年,沒有要孩子,凱特仍在附近的一所中學裏教書,而胡冬依舊保持著詩人的激情。胡冬的嶽父母也住在倫敦,如今早已退休,我曾隨兩口子去拜見兩老,感覺他們和藹可親。我更喜歡這條街道的名字:愛情巷(Love Lane)。
瞧,這就是胡冬的家門,依舊是紅色,有多格的窗欞,當年光禿禿的藤蔓如今長出了幾片綠葉。8年前的那隻黑貓也還活著,隻不過由於年老體衰而缺少活力了。與倫敦一般人家的私宅一樣,胡冬的家是個兩層樓房,有一個小院,因為疏於管理而長滿了綠色植物,這也給詩人添加了遐想的空間。我不知道下回見到這座小樓和小院會是什麼時候,但我相信,隻要生命繼續,總歸是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