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卡爾·馬克思墓(1 / 1)

倫敦,2000年春

第一次倫敦之行,我有兩張照片特別值得珍藏,那就是卡爾·馬克思墓和胡冬的家門。馬克思墓位於倫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和卡姆登市場同一個方向。

那裏是到倫敦來的中國人和東歐人喜歡造訪的地方。瞧這位波蘭共產黨人,正是他幫我找到馬克思的墓地的。作為19世紀知名的革命家、社會學家、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馬克思以《共產黨宣言》(1848年,與恩格斯合著)和《資本論》聞名於世。他本是普魯士出生的猶太人,2002年春天,我在法國南錫大學訪問期間,曾到訪過馬克思的出生地特裏爾,那是與盧森堡大公國接壤的一座德國小鎮,馬克思在那裏讀完中學。

馬克思後來在波恩、柏林等地讀大學,畢業後僑居布魯塞爾和巴黎,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1849年,在又一次被驅逐出巴黎以後,他率領全家移居倫敦,並在這裏度過了後半生。他的筆友和讚助人恩格斯在曼徹斯特的一家工廠裏擁有股份,他們的寫作以德文為主。

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在柏林出版,被視為工人階級的《聖經》。書中描繪了英國工人的貧困,認為這種狀態將不斷加劇,同時資本的壟斷會成為桎梏。作者預言,資本主義必將經過諸如利潤率下降這樣一些內在趨勢的作用而死亡,並被另一種更高級的社會製度所替代的階段。

晚年的馬克思不幸患上了抑鬱症,在療養地度過了許多時光,並曾赴阿爾及爾旅行。在妻子和愛女相繼去世後,他因肺膿腫在倫敦逝世。那是在1883年,溫布爾登網球賽已經揭幕,倫敦塔橋尚未動工。恩格斯後來也逝世於倫敦,骨灰被撒入了大海。

遺憾的是,很久以後我才得知,英國漢學家阿瑟惠黎(1889~1966年)也葬於海格特墓。1918年,他用不押韻的散體形式,翻譯出版了《中國古詩170首》,極受西方讀者歡迎,甚至進入了西方的普通家庭,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所有中國文學中最為成功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