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2008年夏
泰晤士河岸上有許多木製的靠背椅,由於經年的風吹雨打,顯得十分陳舊。但椅子非常幹淨,靠背上用印刷體大寫字母刻著“倫敦市”(CITY OF LONDON)的字樣,椅子背後的黃磚和下水道曆曆在目。我忍不住在上麵坐了一會兒,這是一處特別的風景,我喜歡靠背上的字。繼續漫步,不一會兒我來到千禧年大橋。與滑鐵盧大橋和大轉盤相比,這座橋顯得秀麗纖細,僅供遊人步行穿越。
印象裏,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它,一打聽,果然它的建造年份是2001年。橋的一端是赫赫有名的聖保羅大教堂,另一端則是泰特現代藝術館。
聖保羅大教堂是倫敦最著名的建築之一,始建於1675年,1715年完工,設計師是牛津的雷恩。這個教堂的一大特點是裏頭有好幾家畫廊,此外,還埋葬著英國曆史上兩位最傑出的軍人——納爾遜和威靈頓,分別是擊敗法西聯合艦隊和打贏滑鐵盧戰役的首席功臣。由於年代久遠,教堂的外牆顯得幽暗,但站在千禧橋上看,卻是英姿挺拔。
相比之下,泰特現代藝術館的曆史較短,但同樣每天吸引著大批遊客。直到1917年,一向專注於本國藝術的泰特現代藝術館才開始收藏外國現代藝術。外表由褐色磚牆覆蓋、內部是鋼筋結構的泰特現代藝術館原本是一座氣勢宏偉的發電廠,至今留存的大煙囪是它的主要標誌。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負責改建藝術館的瑞士設計師在主樓頂部加蓋了兩層高的玻璃盒子,不僅為藝術館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線,也為觀眾提供了羅曼蒂克的咖啡座。而原本高大的渦輪車間被改造成既可舉行小型聚會、擺放藝術品,又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功能的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