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2008年夏
倫敦的風景名勝大多在泰晤士河左岸,泰特現代藝術館無疑是右岸的一大亮點,尤以那高聳入雲的煙囪最引人注目。可惜我到達時剛好趕上關閉入口,因而無緣重訪故地。那以後我改到右岸漫步,走過“二戰”時的軍艦“貝爾法斯特”號,遠遠地看見對岸的倫敦塔和下遊的塔橋。
倫敦塔橋建於19世紀末,是一座架在兩座塔樓之間的吊橋,有巨輪通過時可以打開。它的曆史與倫敦塔無法相比,英國,後者集城堡、炮台和箭樓於一身,始建於1078年,原是一座軍事城堡,白色的中心塔周圍有13座塔,後世國王在此修建王宮和教堂。
上一次我來倫敦時,曾進倫敦塔裏麵參觀,看到有古代兵器、曆代國王王冠和王室珠寶。雖有多位國王、王後在裏麵的血塔裏被囚和處死,但對我來說,最感興趣的卻是那位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言人托馬斯·莫爾,他以一部《烏托邦》名垂史冊。
當時亨利八世因個人欲望要求英格蘭所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人物都宣誓承認,英國教會的真正首腦是英格蘭國王而不是教皇。莫爾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和政治家,不聽國王的命令。他在塔內被囚禁了一年,最後國王通過偽造證據宣布其犯有叛國罪並處死了他。
一年以後,亨利八世的王後安妮由於被控犯有叛國罪和通奸罪,也在塔內綠地上被斬首。有趣的是,當年國王脫離天主教正是為了迎娶安妮。死前國王滿足了王後最後的願望——用劍而不是斧頭行刑,為此專門從法國物色了劍客充當劊子手。雖說亨利八世是英國改信新教的關鍵人物,卻未獲得後世的一致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