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劍橋的中國廟(1 / 1)

劍橋,2008年暮春

在中國,很多科技工作者甚至學文科的人都知道李約瑟的大名,知道他那卷帙浩繁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這部巨著至今尚未完工,隻有部分譯成中文。我知道李約瑟大約在20年前,最初是因為他把浙江大學比喻為“東方劍橋”,後來我買到柯林·羅南改編的五卷本《中華科學文明史》中文版,也讀過他的傳記。

李約瑟原名約塞夫·尼德姆,他因崇拜中國哲學家老子(本名老聃,一說李耳)而取了這個中文名字。1900年,李約瑟出生於倫敦南區,父親是醫生,母親是音樂家。他繼承了父母雙方的特質,既具備理性,又有浪漫情懷。李約瑟早年就讀於劍橋大學,後成為著名的生物化學專家,並以此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37年,一位名叫魯桂珍的南京女學生來到劍橋求學,改變了李約瑟的後半生。魯小姐的博士導師正好是李約瑟夫人,從她和她的中國同學身上,李約瑟感受到來自東方古國的神奇魅力和燦爛文明。他在魯桂珍(後來成為他的第二任夫人)的指導下突擊學習漢語的同時,迷上了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並把它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1943年,李約瑟首次踏上了中國的領土,從此與這片黃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當1976年他從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院長一職退休時,早已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史巨匠了。在李約瑟的倡導和努力下,一座中國古典園林式建築在羅賓遜學院落成,一條溪流穿越而下,得意之餘,他稱之為“劍橋的中國廟”。非常榮幸,我有機會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裏逗留了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