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2008年暮春
作為英國的最高學府,劍橋和牛津最有特色的應是學院製了。任何一位學生或老師,既屬於某一個係,又屬於某一個學院(college)。通常係管教學和研究,學院管生活,包括吃住、娛樂和宗教禮儀,還有學業輔導。當然,越是聲望卓著的學院,申請入學的門檻越是高。
顯而易見,這樣的學院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學院(school),後者分為文、理、工、法、商、管等,可謂是以相近的專業類聚,在世界各國廣為流行。其實,劍橋也有這樣的劃分,所有的係分屬6個school,主要用於學術管理,影響力遠不及college。
學院製起源於巴黎大學,現在卻成了劍橋和牛津的特色。每一所學院都彙聚了不同領域的人才,師生們相互交流,讓知識融會貫通。如三一學院的導師裏,除了牛頓以外,還有過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計算機先驅巴比奇、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曆史學家特裏維廉,等等。
除了傑出的人才以外,每所學院的建築也各具特色,尤其是禮拜堂、圖書館,還有草坪。雖然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英國,沒有老虎的國家公開嘲笑英國人的烹飪技術,但至少在我看來,英國人善於拾掇庭園,尤其是把草坪打理得極其美麗。當然,這並不是英超比法甲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劍橋的每個學院裏,都有美麗的小草坪,而院外的大草坪是學生休憩、遊戲的場所,也是展示學院魅力的地方,通常有好幾個足球場那麼大。想到劍橋有31個學院,那該是多麼的奢侈。瞧三一橋邊上的這片草坪,在明媚的陽光下,一對青年正背靠背讀書,不由使人想起19世紀法國“點彩派”畫家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