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製僵化
獨立後,為了加快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步伐,印度長期實行精英教育製度,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印度政府還集中力量辦好幾所重點大學,使印度高等教育呈現出一些亮點。但是,就整個高等教育體係而言,印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製還是比較僵化,教育基礎設施也比較落後,教育質量也是偏低,這與幾所重點大學的教育質量形成鮮明對比,也使印度難以滿足迅速發展的高科技對高級人才的需求。
1.高等教育發展不足
發展教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發展高等教育更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設立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需要建設從事教育活動所需要的各類建築,配置教學所需要的各類相關儀器,也要配備從事各類科技研發所需要的相關設備,還要配備相當數量具備相關資格的教師,甚至還要聘請一定數量具有較高科技水平和文化造詣的教授和科學家,因此,設立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量是巨大的。獨立後,雖然印度實行精英教育製度,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和發展中窮國,印度政府也不可能把太多的資金用於高等教育發展,而隻能將有限的高等教育資金集中用於幾所重點大學,這就難免造成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出現辦學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即使是幾個重點大學,其發展資金也不是非常寬裕,隻能勉強維持而已。1980年代以來,隨著加速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機構迅速增加,印度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更加緊張。由於人口眾多,應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巨大,盡管高等教育機構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但是依然難以滿足人口增加和科技及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印度高等教育發展依然明顯不足。印度政府總理曼莫漢·辛格警告稱,印度在教育方麵投入不足和較低的大學入學率,正在損害該國躋身全球科技最發達國家的努力。但是,由於曆屆政府長期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導致財政赤字不斷增加,財政赤字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印度政府很難按照過去提出的承諾,將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6%。
2.高等教育設施落後
為了滿足迅速增加的人口和迅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及科技特別是高科技對高級人才尤其是高級科技人才的需要,1980年代後期以來,印度政府加速高等教育發展,促使原有高等教育機構規模不斷擴大,新的高等教育機構迅速增加。從獨立初期到目前,印度大學機構從18所增加到360多所,作為認定大學的高等學院從無增加到近100所,各類高等學院更是從幾百所猛增到一萬多所。高等教育機構規模迅速擴大,而高等教育投入並沒有獲得相應增加,導致本來已經落後的印度高等教育基礎設施更加落後,而且實際上已經不堪重負。特別是那些新增加的高等教育學院,他們大都是從過去的中等專業或職業技術學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甚至有的高等學院還是憑空新建的。這些高等學院還是隻有原來中等專業或職業技術學校的基礎設施,設備是原來的設備,教師還是原來的教師,與高等教育發展對教學基礎設施的要求,對教育師資水平的要求,都相距甚遠。那些憑空設立的高等學院,它們甚至連像樣的教學基礎設施都沒有,即使教室也可能是臨時租來的,教師也很可能是臨時兼職的。這種連最基本的教學基礎條件都不具備的高等教育機構,甚至連教學基礎設施落後都說不上,簡直就是沒有必要的基礎設施。
3.高等教育質量並不高
盡管印度幾個公立重點大學和一些被認定為大學的高等學院的教育質量還是不錯的,但是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質量並不很理想。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大肆擴大高等教育規模,使本來已經嚴重不足的高等教育經費更加緊張,造成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教學科研基礎設施非常落後,學生除按照規定必須上一些課外,基本上沒有參加實驗操作和實習實踐的可能,嚴重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印度高等教育機構各門課程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門,雖然從因材施教的角度來說,有一定好處和積極作用,但是,教材質量的優劣,對教學質量的高低有重要的影響,而這又取決於教授該門課程老師的學術水平。在印度眾多高等教育機構中,一些重點大學和被認定大學的學院中的教授們的確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但是大多數高等學院教師的學術水平並不高。這就嚴重影響到印度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加上印度高等教育機構的考試製度和考試方法存在諸多弊端,使許多考試往往流於形式。在印度高等學校課程考試中,學生公開作弊現象屢見不鮮,課程考試甚至變成了考生相互討論;監考老師再多也是形同虛設,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學生畢業後大都需要找一份工作,或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他們需要一個好成績。因此,如果單純從學生學習課程的考試成績來看,人們很難判斷哪個學生學習好,哪個學生學習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