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視職業技術教育
獨立印度的主要締造者甘地認為,真正的教育首先要學會解剖自己,做好人;教育不能排斥外來文化,但首先必須置身於本土文化;.不應該單純重視智育,也要強調德育和勞動的基礎教育;對所有的印度人提供機會均等的教育;教育不隻是學會一些知識和技能,主要是為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自由。因此獨立後,印度非常重視職業技術教育,使更多人能夠接受教育,讓他們學到科技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的普及和運用。
1.強調教育科技與經濟發展結合
長期以來,印度政府強調科技與經濟發展結合,還強調教育與經濟發展結合。1950年代中期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後,印度政府設立了一大批工程技術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960年代中期發起綠色革命後,印度政府又設立了一大批農業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使每個主要邦都有一所農業高等院校,有的邦甚至有3—4所農業高等院校。1980年代中期以來,為了促進信息技術發展,印度政府十分重視信息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並把它列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為了促進信息技術教育發展,印度各邦政府幾乎都有自己的信息技術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計劃與相關措施,印度政府還與企業合作,於1999年創立印度信息技術協會,其目標是既培養計算機軟件工程的學士、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也開設從1.5—6個月的短期課程,以訓練專業技術人員。為了加速知識經濟發展,印度政府提出,要加強應用型的研發項目以實現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變為生產力,加強科研機構、大學與商業公司的合作;加大對基礎科學、特別是大學從事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企業家園區,解決技術開發與技術應用脫節的問題。要加大對知識密集型行業和企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創立世界級研發中心,設立信息技術園、生物技術園和藥品工業園;利用人力資源優勢、投資自由化和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跨國公司來印度進行研發投資。為了加速知識經濟發展,印度政府和工業部門都強調企業創新在未來經濟發展和競爭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注意探索和培育知識型企業的創新機製。
2.重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獨立後,印度高科技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印度擁有大量優秀的科技人才。但198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信息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是印度擁有大量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但這些技術人才主要不是高等教育機構培養出來的,而主要是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印度的信息技術教育體製主要包括分布各地的大學、印度技術學院、印度管理學院、印度科學學院及地區性工程學院和專科學校,還有私人開辦的教育培訓學校和公司。印度的大學、工程學院、醫學院及其他研發性組織還組成網絡,共同發展作為輔助性計劃的遠程教育,以提高信息技術教育質量。由於長期以來執行重視高等教育、培養尖端人才的教育政策,印度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則主要是通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甚至主要通過私營部門機構培訓的,使印度在全世界贏得了高水平軟件專家培養基地的聲譽。數以百計私人計算機培訓機構遍布印度全國各地,僅Aptech計算機教育公司在印度國內就有1030個培訓基地。印度每年有高達250萬的信息技術、工程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畢業生,其中有65萬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為了促進知識經濟發展,印度政府強調加大對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資,使課程設置更能適應人才的市場需求。
3.注意推廣職業技術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斷走向深入,高科技正滲透到全球每一個角落,如信息技術已進入偏遠地區。在印度,信息技術也擴散到偏遠農村地區。而受惠最大的莫過於印度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廣大婦女。如在喜馬拉雅山高原印度東北部錫金邦以放牧犛牛為生的部落。現在留在部落的婦女,通過電腦就能夠給遠方的丈夫發電子郵件。該邦目前共有40個社區信息中心,都在邊遠地區。每個中心內設有6台電腦,有些中心甚至設在海拔數千米的高山上。喀拉拉邦有14個縣都已建立信息中心。自從有了電腦之後,農村婦女從此多了一種就業機會——在電腦上為政府打文件。安得拉邦過去由男人控製的村議會一直阻撓婦女接觸政府的就業培訓計劃,現在村民都能夠通過互聯網與政府聯係,婦女們能及時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參與就業培訓,尋找工作,改善自身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