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大力培養高科技人才隊伍(3 / 3)

三、科學對待科技人才外流

獨立後,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為印度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但是長期以來,印度經濟增長緩慢,難以吸收迅速增加的科技人才,造成科技人才大量失業。為了謀取生路,他們隻好到國外就業,造成科技人才大量外流。這引起了印度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並呼籲盡快製止科技人才外流。但是,印度政府領導人科學地對待科技人才外流,將其看作是印度在國外銀行的儲蓄。實際上,許多在國外就業的印度科技工作者,提高了科技水平,取得了驕人的成就。1990年代初期實行經濟改革以來,印度經濟加速增長,印度國內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在國外就業的印度科技人才紛紛回到印度,有力地推動了印度高科技產業的建立和發展。

1.印度科技人才大量外流

獨立後,印度科技人才大量失業。到1970年代末期,約50%的印度高校畢業生處於失業狀態。由於受到良好的教育,更兼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加上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有良好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條件,他們紛紛到這些國家尋找工作,從而造成印度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印度學生大都可在本國攻讀專業和學位,隨後以HBI簽證去美國。印度每年還有1.5—2萬名學生收到美國學生簽證。從197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末期,移居美國的印度人為72萬。據麻省理工學院一位亞裔教授調查,從印度抵達美國的移民中,隻有3%的人沒有受過大學教育。這些新移民1970年代來美國,1980年代便占據了南舊金山高科技走廊的工程師崗位,逐漸地由工程師進入管理層,後又創辦自己的軟件公司。據估計,1990年代末期,在美國矽穀有7%的高科技企業是由印度人經營的。美國矽穀中1/3的工程師、高科技公司中7%的執行總裁為印度裔人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矽穀中,共有774家印度人任總裁的高科技公司。在美國的各國移民中,印度移民人均收入是最高的。光憑在美國銀行的存款,一些印度人就可成為合法的投資移民。實際上,甚至大多數印度移民認為美國的教育有點兒欠缺。印度德裏工程學院畢業的馬爾·哈特拉認為,“比較這裏的伊利諾斯理工學院”,“你幾乎可以閉著眼睛通過那些課程。我至今不明白這個國家怎麼還能走在世界的前頭”。

2.科學對待科技人才外流

麵對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印度社會各界呼籲政府應當製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但是,印度政府前總理拉吉夫·甘地在1980年代中期就明確指出,大量科技人才外流,對於印度來說,這些移民本身就是一份造福社會的財富,而不是負擔,是一筆存在美國等國家銀行中的寶貴財富,正在等待著我們去提取。瓦傑帕伊總理曾在一次“海外印度人日”大會上對在場的印僑深情地說:“想回來的時候就回來,我們的大門是永遠向你們敞開的!”實際上,移民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印度科技人才,絕大多數都幹得很成功。許多印度人管理著《財富》500家公司中的相當一部分公司,擔任著投資顧問和有價證券的分析家。從事新經濟而發財的印度裔巨富有好幾千人,其中創設網絡公司的佼佼者更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財富。這些既擁有巨額資金,又擁有世界先進科技的海外印度移民,正如拉吉夫·甘地所說,是印度的巨大財富。1990年代初期印度開始實行經濟改革後,經濟加速增長,對高級科技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猛增,印度國內也出現高級科技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麵。特別是1980年代以來,隨著軟件技術產業迅速增長,印度對軟件技術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導致軟件開發人才嚴重短缺。這威脅到印度在全球離岸信息技術服務業外包中的主導地位。為了解決信息技術人才短缺問題,信息技術企業還從全行業搶奪人才資源,促使軟件開發人員薪金大幅度上漲。

3.科技人才回歸與高科技發展

長期以來,移居海外的印度人超過兩千萬人。1990年代初以來,這種人才外流已經發生了逆轉。亞洲新興經濟體強勁的經濟增長、宏偉的企業目標,數量有限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才,促使亞洲企業卷入一場爭奪高級人才的大戰。誰能贏得這場人才大戰,就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誰會在亞太地區獲得成功。在企業爭奪下,高級人才薪酬已達到聞所未聞的水平。甚至連美國矽穀的印度軟件工程師也被高額薪酬和高級職位吸引回國。印度迎來一個科技人才歸國潮,越來越多的海歸人士回國貢獻知識和才能。在美國矽穀大發其財的印度人,紛紛攜帶資金、技術、合同、人才,回歸故裏求發展。據統計,1990年代,海外印度人對本土的投資近6億美元,占同期外商在印度直接投資總額的30%。過去人才外流反而變成一個優勢,這些從海外歸來的、全球化的印度人既熟悉本國的文化和社會經濟環境,又了解海外的文化和社會狀況,掌握著先進的技術、領導和管理經驗。他們中許多人在印度和國外都有落腳點,與國外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已成為印度社會和商業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加強了印度與美國矽穀及其他許多地方的聯係,從而推動著印度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