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發展高科技有所為有所不為(3 / 3)

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跨國公司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印度正在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中心。印度憑借人才優勢,通過為發達國家的公司提供技術服務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信息技術的成功徹底改變西方國家對印度的評價和印象,也改變印度社會對自身潛力的看法,正在培植著印度社會的科學自信。在信息技術成功的鼓舞下,印度還把生物科技作為新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重點支持生物製藥技術的研發。2004年,印度政府生物技術局公布一項計劃,要將印度變成“生物信息學的全球中心”。印度政府以減少研發經費加權稅的方式刺激企業,並提高企業用於研發的設備折舊率標準;同時,製藥公司可以從應稅所得中扣除研發經費的150%。這極大地激發了印度公司自主研發的動力。印度在研發成本方麵具備優勢。據統計,印度研發成本可以低到僅為發達國家發明新藥成本的1/5,這讓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願意與印度公司合作。政府對其研發大開方便之門,而外資也願意和具備一定研發能力與經驗的低成本的印度製藥公司合作,促使印度正逐漸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實驗室。

2.強調發展高端製造業

印度雖在製造業規模上落後於中國,但卻把目光投向技術更強、利潤更高的高端精密製造業。如在印度市場上,雖麵臨日韓汽車廠商的激烈競爭,但塔塔汽車公司和馬亨得拉公司仍牢牢占據著主導地位,並且讓“印度製造”在全球有所起色。塔塔汽車主打車型“印地卡”打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市場。生物製品及製藥業是印度另一個高端製造業。從199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便通過增加經費、政策優惠等方式,推動企業加大在生物製品領域的科研投入。印度一些代表性企業,如雷迪博士實驗室、蘭巴克西製藥公司等已躍上世界科技先進企業行列。世界製藥業巨頭諾和諾德公司不得不向雷迪博士實驗室購買專利,蘭巴克西公司也向德國拜耳醫藥公司轉讓關於藥物緩釋係統的專利權。製藥業已成為印度高端製造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如果說印度外包產業興起於西方國家跨國企業降低成本的努力,那麼印度製藥業崛起並未依靠太多外力,就成為全球製藥產業中的一支力量。如蘭巴克西公司營業收入有3/4以上來自國外,其中有1/3來自美國。印度製藥業重視研發的公司從最低級技術入手,逐漸向行業高端攀升。其最初成長得益於寬鬆政策環境下的仿製。1970年,印度通過《印度專利法》,規定隻對藥品的生產過程授予專利,而對藥品本身並無專利保護。這為印度製藥公司對配方進行仿製提供了基礎。政策變化為印度公司提供了轉型機會,它們投入7%—20%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發。低成本但高價值的研發成果讓印度公司逐漸壯大起來,甚至進軍新藥領域。如基蘭·梅佐達·肖創立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實現從生化酶向生物醫藥生產的轉變,還搶占了市場先機,降膽固醇類藥物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一半。當其他醫藥企業蜂擁而上生產降膽固醇類藥物時,該公司卻早已完成胰島素的生產研發,並成為世界上首個生產人類胰島素的企業。

3.強調高科技強國

在印度領導者看來,窮國能夠發展高科技,也能夠全麵發展高科技,並用高科技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實現高科技強國。長期以來,印度一直是西方技術的接受者或模仿者。封閉的經濟環境導致印度企業信息閉塞,缺乏創新意識,一些企業甚至認為創新毫無必要。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例,該產業一直致力於為外國跨國公司提供服務,卻很少有自己的創新產品和品牌,為此,印度政府在不斷增加科技投入,抓緊進行公營科技研發機構改革,促使其盡快麵向經濟發展主戰場,還鼓勵公營和私營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促使印度公營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創新日趨活躍。1991年經濟對外開放之後,麵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印度某些經濟部門開始進行創新變革。製藥業、汽車設計和部分信息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日益增加。製藥部門表現最為突出,越來越多的印度製藥公司從生產普通藥和為西方公司提供合同研究服務轉向自主研製新藥。2000年到2004年間,印度藥物研發投入增長了三倍,從20億盧比增至80億盧比。從2005年印度開始履行WTO承諾起,印度企業知識產權意識進一步提高,更加重視對研發的投入。印度政府還鼓勵風險資本發展和技術孵化中心的建立,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及其所需要的基礎設施。自2000年以來,印度可利用的風險資本數額翻番,大量美國風險資本公司在印度設立常駐辦公室。技術孵化中心已在印度開始啟動。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地的海外印度人還大力支持在印度建立大批技術孵化中心,其目標是孵化出能夠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而不是僅提供服務的公司。隨著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不斷改善,新企業創建的障礙趨於減少,激發了企業創新的動力。科技創新能力不斷促使印度在綜合科技項目研究中取得優異業績,如軟件業及精密製造業的異軍突起便直接造就了印度在空間探索領域的雄厚實力。目前,印度在核能技術應用、導彈及衛星發射、信息通信係統等方麵居世界前列,在加爾各答實驗室內的可變能量粒子加速器及孟買新建成的珠鏈式粒子加速器,可以說是印度核能科技研發的集大成者,甚至還由此讓印度科研人員對印美核能技術合作協定不屑一顧。“月旅一號”探月計劃的成功實施,促使歐洲航天局及美國宇航局等多家太空研究機構都向印度政府表達彼此合作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