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後,但是,印度在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和高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進程中,依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獨立後,盡管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然而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印度初等教育卻長期發展較為緩慢,使印度科技特別是高科技人才培養的基礎很不牢固。為加速高科技人才培養,印度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過快,造成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下降,高等學校畢業生失業問題不斷加劇,形成高級科技人才大量外流。長期以來,印度政府領導人卻認為,科學移民的數量對10億人口的國家可說是微不足道的。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等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印度高科技人才市場發生了根本變化,由供過於求轉為供不應求,成為製約印度高科技及其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一、印度高科技人才供不應求
1.印度科技人才長期供過於求
獨立後,為促進高科技發展,印度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積極培養高新科技人才,使印度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最多的國家之一。早在1980年代,印度就僅次於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科技人才最多的國家。但由於經濟長期發展緩慢,難以吸收大量增加的科技人才,造成科技人才大量失業。(詳見第6章第4節)
2.印度科技人才長期流往國外
獨立後印度存在大量失業科技人才,長期以來,由於工作待遇、生活環境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印度大部分高學曆人才隻好到國外謀求生路,或選擇到國外深造,或到國外謀求發展,導致出現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國外,據估計,印度每年有數萬人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他們畢業後往往並不馬上回到印度,而是選擇繼續留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工作,從而造成印度出現科技人才外流嚴重的問題。(詳見第6章第4節)
3.印度高科技人才供不應求
然而,19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特別是高新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印度卻出現了高新科技人才供不應求的問題。據2006年印度全國軟件服務公司協會調查,今後兩年印度軟件業將需要14萬專業技術人才,至2008年將需要220萬名軟件技術人員和160萬名硬件技術人員。在因特網超越地域界限功能推動下,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大力推行吸納印度信息科技人才的戰略,使印度信息技術業出現求才若渴的空前景觀。目前,印度信息技術產業雇傭人數為100萬,根據其目前的增長趨勢,到2010年,印度將需要230萬信息技術從業人員。麥肯錫公司和印度國家軟件與服務公司協會預測,印度信息技術和外包產業年增長率將會達到30%以上,其規模將會從2005財年的220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600億美元。為適應這一需求,班加羅爾、新德裏、海德拉巴、欽奈和孟買等城市將會在5年內雇傭100多萬IT員工,其他印度城鎮也會增加60萬個信息技術行業就業機會。Aaron Ricadela著,因此他們警告說,到2010年印度信息技術產業將麵臨50萬專業人員短缺,從而威脅印度在全球離岸信息技術外包產業的主導地位。在被譽為朝陽產業的生物科技領域,博士和博士後等高精尖人才缺口高達80%。
二、高科技人才短缺的原因
綜觀獨立以來印度教育和經濟發展的曆程,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加速增長、高科技產業高速發展的現實,我們不難看出,造成近年來印度高科技人才短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1.教育不適應高科技發展需要
印度陳舊的高等教育體係是造成人才短缺的核心問題。印度每年有300多萬應屆畢業生走向社會,但印度這些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水平層次不齊,許多人根本不能雇來幹活。部分有才華的應聘者足以滿足印度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第一波人才需求。但隨著印度經濟的蓬勃發展,眾多企業銷售額和經營規模都在不斷擴大,每年應屆畢業生中的佼佼者更快地被一些企業招走,更多企業發現很難找到高素質、薪資要求適中的人才,無論是最低級的接線員職位,還是最高層的管理人士等等。教育不能適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需要是高科技人才短缺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麵,一些年輕人絕望地尋找工作,另一方麵,雇主幾乎帶著同樣的絕望尋覓合適人手。麥肯錫對工程師等九種職業的調查發現,有資格為跨國公司工作的人不足1/10。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是印度大學博士長期短缺。在電腦科技領域,印度大學每年僅培養約35—50名博士。同時,盡管印度每年培養大批高校畢業生,然而,印度全國軟件服務公司協會主席基蘭·卡米克認為,在印度各所大學每年40萬名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生中,隻有四分之一的人基本達到企業的要求。其餘的不是技術不合格,就是英文不過關,或是不願到大型信息技術公司的印度技術中心工作。印度大多數高等院校都因官僚主義、缺乏優秀教師及僵化的教綱而被詬病。政治決策使得學生們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印度許多邦立學院都由政治人士控製,他們為學院安排獲取必要的執照許可,作為回報他們從學院收入中分得一杯羹。印度科學院負責生物科學研究的P.巴拉拉姆就認為大學應對此問題負責任,印度大學受到政治幹擾、資源減少、教授質量降低和學術環境惡化等因素的侵擾。印度最大的軟件公司塔塔谘詢服務公司首席執行長S.拉馬多奈認為,除非教育體係有很大的改變,否則未來我們還是得不到足夠的稱職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