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以來,印度政府一直堅持實行自力更生發展科技的方針,即使對於高科技發展,印度政府也堅持實行自力更生的方針。對於在科技發展進程中需要進行的先進技術引進,印度政府領導人總是認為,引進先進技術隻是為了促進自力更生發展科技。因此,印度政府提出,引進技術隻能是發展本國技術的“墊腳石”,而不應該成為“離不開的拐杖”。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的製約,印度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麵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印度高科技發展,使印度自力更生發展高科技的方針難以實現,離印度高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目標仍然相去甚遠。
一、難以引進世界最先進技術
1.政治嚴重製約技術貿易
長期以來,在國際技術貿易市場上,總是存在著政治嚴重製約技術引進的問題。迄今為止,政治依然嚴重製約著技術引進。冷戰期間,印度憑借不結盟運動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左右逢源,從國外獲得大量先進技術。最初,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拉攏印度,與印度開展原子技術合作,使印度獲得反應堆技術;同時,印度接受蘇聯的經濟技術援助,獲得先進的製造技術;後來又與蘇聯結成帶有軍事性質的同盟,於是蘇聯加大對印度的軍事援助,使印度獲得先進的軍火武器。冷戰結束後,印度既保持和發展與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的關係,從俄羅斯獲得大量先進技術裝備,也加強發展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從美國獲得先進高科技設備。但是,美國和俄羅斯之所以競相向印度出售先進技術,特別是高科技武器,這都是印度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的戰略需要而發生的。
2.國家利益製約技術貿易
長期以來,在國際技術貿易市場上,國家利益也一定程度上製約著技術引進。包括向印度大量出口先進技術和高科技武器裝備的俄羅斯和美國在內,在決定哪些技術可以出口,那些技術不能出口時,總是不會出口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隻是根據本國的利益對可以出口的技術和裝備不時有所調整。因此,任何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技術時,不可能真正進口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甚至也不可能進口到技術出口國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長期以來,印度技術進口的情況也是如此,
3.難以引進最先進技術
印度長期從蘇聯和俄羅斯進口先進武器裝備,但都不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如蘇聯和俄羅斯曾經幾次特許印度生產米格戰鬥機,該機就不是當時最先進的米格戰鬥機機型。在進口這些先進技術過程中,還常常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在經曆“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交付過程中的種種痛苦折磨後,2001年至2006年,印度花了幾百億盧比從俄羅斯進口200枚“俱樂部”反艦導彈,但是這些反艦導彈沒有一枚達到規定要求,其射程從未達到過當初規定的300公裏。“俱樂部”導彈存在的問題,讓軍火巨頭俄羅斯在印度的信譽再次遭受質疑。目前,印美軍事關係正在穩步上升。2007年,美國首次向印度提供其“加拉希瓦”號兩棲船塢登陸艦武器係統,使印度成為首個配備該係統的“非北約國家”。但是,即使目前美印之間頻繁進行的高科技軍事合作,在承諾與現實之間也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引進技術本地化水平低下
1.強調引進技術本地化
長期以來,推動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是印度政府科技政策的一貫原則。但在實際執行中,即使在技術進口中,印度卻根本沒有貫徹這一基本原則,因為印度特別偏重與軍火武器有關的技術進口。印度每年都要花很多錢來進口國外先進的戰鬥機、軍艦、坦克、甚至大炮等軍火武器,而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先進機器設備的進口卻並不多。為了促進技術自力更生,印度政府也反複強調對進口技術的吸收、消化和改造,要使進口技術盡快實現本地化。
2.引進技術本地化艱難
由於科技人才、技術條件及其他方麵的限製,發展中國家消化、吸收和改造引進技術的道路十分艱難。印度海軍兩大主力戰艦國產化的關鍵項目,即3艘隱形護衛艦和3艘導彈驅逐艦的建造工程遭遇技術難題,建造速度緩慢,下水時間不得不多次後推。其中,3艘隱形護衛艦是印度首次自行建造的隱形戰艦,1997年就獲得政府批準,總造價為17億美元左右。該種艦排水量為4900噸,主要采用模塊建造,完工速度應該很快。然而,到2007年,3艘護衛艦的建造工程仍然沒有完成,據估計,其最早也要到2009年前後才能完工下水。3艘導彈驅逐艦建造計劃是在2000年獲得政府批準的,每艘排水量為6500噸,3艘總造價為21億美元左右,原計劃2007年服役。然而,估計其要到2012年左右才能部署,時間也超過10年。
3.引進技術本地化水平低
由於進口技術本地化進展艱難,印度引進技術本地化水平也難以提高。如通過大量采購坦克,印度長期開展主戰坦克的國產化工作,但是卻存在諸多問題。印度對其自行研製的“阿爾瓊”主戰坦克進行多輪測試,其多種主要技術係統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就連發動機和火控係統也未能幸免。迄今為止,隻有5輛“阿瓊”坦克正式交付印度軍方,遠遠低於原計劃的124輛。可見,印度引進技術本地化的水平依然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