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內的一切已經有條不紊地整理好了。一隻手提包醒目地放在門邊地板上,裏麵裝著她的各種證件與信函。白色的牆壁空空曠曠,一如水晶在她的柏克萊大學寓所看到的那樣,沒有懸掛任何裝飾與照片,靠窗摞著一疊紙盒,這是她的寫字台。一台電視機安靜地擺放在床前地上,晚年的張愛玲喜歡整天開著電視機,讓那經過數字轉化的來自人世的聲音和畫麵溫暖自己,安慰自己。

地板上擺放著許多紙袋,裏麵裝著她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長期流徙般的生活狀態讓她習慣了與紙袋相伴,讓她免去了搬家的煩惱,也消隱了對真正意義上的家的渴望。浴室狹小而淩亂,落滿用過的紙巾,讓人不禁猜想到晚年她刻意讓一次性的東西填充自己的生活,這樣可以隨時放棄,任由死神撕票。

屋內還存著一大包膠質的拖鞋,用髒就可以扔掉。廚房裏的一套金屬餐具仿佛還不曾被人觸碰過,用過的都是一次性的碗筷和塑料刀叉。隻有咖啡壺留著年深月久的沉垢,她已經離不開咖啡加奶那淡而苦澀的滋味。

在另外一間租用的3英尺見方的小倉庫裏,堆放著用手提袋分裝的她的英文著作、打印手稿,之中有小說《少帥》、《上海閑遊人》、《小團圓》和《描金鳳》的手稿……

這落幕盡管倉促,卻是一切劇目的必然。局中人,心中早已了然。萬千因果輪回,最終都會歸於空茫。但總會有一些細如蛛絲之物,柔韌地穿越時光的層幕,留存下來,到永遠。

林式同按照張愛玲的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磯惠捷爾市的玫瑰崗墓園火化。1995年9月30日,屬於張愛玲的又一個生日,她的好友夏誌清、林式同等人,一起在加州玫瑰崗墓場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他們乘船駛入太平洋,將她的骨灰撒向了湛藍色的大海……

大洋彼岸蝴蝶的一次振翅,可能帶來此岸的一次風暴。張愛玲的遺物,40個裝滿她的文稿、書信、證件與生活用品的箱子,跨山越水被運抵香港宋淇、鄺文美家中。多年的情誼,讓張愛玲願意將自己的身後事交付這對有古風、守信譽的友人。隻是,在張愛玲的眾多遺物中,唯一被她確認“銷毀”的《小團圓》遺稿,被這對友人慎重地保存下來,保存而未銷毀,也未出版。

自1993年期,皇冠出版社為張愛玲出版了係列文集,每一本書上都有關於《小團圓》的預告,可是等到張愛玲離世後,這份預告就被取消了,正是這對友人對張愛玲遺囑的尊重與踐行。宋淇將張愛玲的著作權委任給台灣皇冠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獨家代理,他去世後,鄺文美又成為張愛玲作品的法定繼承人。素來將人情債還得清楚幹淨的張愛玲,用自己的作品償還了平生所欠的最後一筆債務。但她不知,這份償還遠遠超出了她對宋淇夫婦的所欠,並讓這個世界因為她文字的炫美而長久地受益於目,受益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