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生活這件爬滿蚤子的華服,不是張愛玲以一己之力可以輕易麵對的。她不得不求助於朋友。這些朋友也因為愛惜她的才華,感於她的清寂,而無私地伸出相助之手。

離開柏克萊加州大學後,張愛玲在莊信正的幫助下遷到洛杉磯。她在這座大城市的內部四處遷徙,一待二十五年,直到她人生的盡頭。

在洛杉磯,她最先落腳在好萊塢東區的一棟公寓。在寄出的信件上,張愛玲落的地址也變成了“好萊塢”。這是個語焉不詳的地址。是否賴雅在這裏紮根十年的經曆,為她駐留此地埋下了伏筆。來到這裏,她仿佛還可以尋找到當年那個風華正茂白人男子的些微足跡與身影。這可能隻是後來者的臆想,此時的張愛玲已經將自己的生活刪繁就簡到不能再簡的程度。她在這幢公寓一住十年,在這裏完成了《海上花》的翻譯工作,迎來了《紅樓夢魘》和《惘然記》的出版麵世,而《小團圓》的寫作也基本上在這裏完成。

這時,遠在大陸的張愛玲的姑姑與李開弟結了婚。張愛玲在港台出版業的強健勢頭,也吸引了大陸出版社。有出版社找到了柯靈。1980年春天,柯靈選集由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他特地挑了一冊精選本,扉頁寫上“愛玲老友指正”,打算寄給遠在美國的張愛玲,卻從朋友處聽說她早已閉門不會客了,與外界也沒什麼交往,這本書終是沒有寄出,束之高閣了。他專門寫了一篇回憶張愛玲的文章。於是,有出版社找到了與張愛玲老友相稱的他,他又找到張愛玲的姑姑,由姑姑不斷寫信給她,試圖說服她允許自己的作品在大陸出版。猶豫再三,張愛玲終於同意。這之後張愛玲作品在大陸的版權就由姑夫李開弟全權代理。大陸媒體首次刊發了關於張愛玲的文章,即張葆莘的《張愛玲傳奇》,刊在上海《文彙月刊》上。

大陸第一版的張愛玲作品集很快麵市,可她看後很不喜歡,覺得紙張質量很差,錯別字也如磣牙的沙粒。但是,她在大陸的局麵就此全麵打開,短短幾年間便擁有了數量龐大的“張迷”隊伍。1985年,北大教師溫儒敏和錢理群、吳福輝等人編寫教材《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一次將張愛玲、周作人、沈從文、錢鍾書等非主流作家納入,許多青年學生就是從這一本廣泛普及的大學教材中認識了張愛玲。隨後,關於張愛玲的研究文字、形形色色的傳記也蕪雜起來。

按理,此時的生活是陰霾散盡,張愛玲有了相對穩定的稿酬收入,終於可以享受安逸的時光了,可一語成讖,在生活這件看似華美的袍子上,果真爬滿了惱人的蚤子。

林式同是經莊信正介紹,認識張愛玲的。他是一位建築師。第一次來拜訪時,張愛玲隻將門打開了窄窄的一條縫。這是一張白淨的東方女人麵孔,略帶矜持的眼神和壓低的聲音。張愛玲說她還沒換好衣服,請他將托交的信放在門口,就可回去了。張愛玲住的單身公寓,沒有起居室,她覺得在睡房見一個還很陌生的客人不太妥當。這也是她一貫拒人於千裏之外的姿態。

從公寓出發,乘坐十分鍾的公交車,就可到達好萊塢的地標性建築中國戲院。公寓外麵的白色牆麵上覆滿了青藤,門前有棵高大的棕櫚樹。長條形的方正建築,鋪著暗色舊地毯的長廊兩邊,門對著門,仿佛一支根莖上對結的果實。房間一模一樣,隻有房門上的牌子顯示著不同的數字,這是典型的單身式公寓。這裏的住戶不知換過了多少茬,已經沒有人知道在懸掛著“305”門牌的那個房門背後,曾住著一個傾動中國文壇的女作家。

一年後,張愛玲才第一次與林式同麵對麵。這次是她主動聯係他,在一家汽車旅館的會客廳。她穿著一件寬大得有些離奇的燈籠衣,頭上包紮著一條灰色的方巾,許是灰色寬衣的關係,她仿佛隨衣裳飄動的一副支架,但渾身透出一股瀟灑之氣。交談之後,林式同才知道她穿這麼寬大的衣服實有隱情,是為了怕皮膚瘙癢,走路無聲息是因為穿著一雙軟底拖鞋,頭發因為怕蚤子剪得很短,隻好以頭巾掩飾。到晚年,張愛玲即使上街也是腳上一雙毛拖鞋,仿佛在台灣花蓮一腳裸著、一腳著厚襪光景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