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衣帽乾坤(4)(2 / 3)

溺絝雖然在趙國受到胡服的衝擊,但在其他地方依然吃香,直到漢代,褲襠的官方地位才正式確立。漢昭帝的上官皇後,是朝廷重臣霍光的外孫女,霍光為了讓她獨得皇上寵幸,早生貴子,便想出了一個高招,以昭帝身體欠安為由,示意左右籲請皇上節欲,並把後宮佳麗的開襠褲全部改為“窮褲”,即具有前後兩襠的內褲。如此一來,皇上即便想和其他宮廷女子“交通”,也不那麼容易了。宮廷褲襠體製改革之後,合襠褲才逐漸流行開來,使得人們生活多了一些文明。這也算是歪打正著。

其實,要想固寵還有更簡單的辦法——把皇上的褲襠縫起來。

?

揣摩“箕踞”

中國古代有頭有臉的人物,很有幾個舉止乖戾者。漢高祖劉邦便是其一,喜歡當眾“箕踞”。

所謂“箕踞”,就是兩腳前伸,兩膝微曲而坐,因為伸出雙腿的形狀像個簸箕,故有此名。這般模樣擱在今天不算什麼,早年間卻是大大的不妥。《禮記·曲禮》中,對人們行為舉止規定了上百條“不準”,吃飯時不準滿嘴噴飯,不準滿嘴流湯,不準吧唧嘴,不準專吃一樣菜,不準拿骨頭喂狗;走路時在堂上要用細步,堂下要用正步……其中一條,就是“坐毋箕”。毋箕之坐,就是要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靠在腳後跟上。和跪著差不多。這等坐法,即便下麵沒有搓板,也難以長時間享受,因此人們私下裏踞他兩踞,鬆快鬆快在所難免。

據《韓詩外傳》記載,孟子的夫人曾有一次如此這般了一番,沒想到被老公一頭撞見。孟子到底是亞聖,立即稟報老娘,說老婆“獨踞”,不懂禮數,要休了她。孟母不愧是亞聖他媽,馬上引經據典,說兒子進房間不打招呼,讓人準備不及,才是真正不懂禮數。鬧得孟軻先生老婆沒換成,還得檢查自己的不是。可見,非公開場合的箕踞還是允許的。但是當眾如此,則確乎是傲慢無禮的表示。老劉卻偏偏要當眾如此,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耍光棍兒。

據《史記》記載,劉邦之“初踞”,是在沛公任上領兵攻秦的時候。一個叫酈食其的讀書人聽說劉邦是“大人”即品行高尚之人,遂興衝衝地撞上門來呈獻滅秦之策,沒想到被召見時,“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很惱火,教訓劉邦說:“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聽罷這話,劉邦這才像個“大人”,起身整衣,以表歉意,並將酈食其請入上座。受到禮遇後,酈食其方“說沛公襲陳留,得秦積粟”。

劉邦之“二踞”,則是從沛公掙蹦成漢王,與項羽爭奪天下時。項羽的哥兒們英布,在劉邦的勸誘下起兵攻楚,結果老窩被端,隻好投奔劉邦找飯轍。“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英布不是讀書人,被“踞”之後講不出什麼大道理,心中憋屈,於是隻好“欲自殺”。不過回到招待所後,英布發現“帳禦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於是又死心塌地跟隨劉邦,最終把項羽逼得自刎烏江。

至於“三踞”,則是老劉當了皇帝之後的事。漢七年,他到趙國視察工作,趙王張敖家中的“一把手”是劉家大小姐,因此對皇上老丈人自然要小心伺候。張敖不當趙王當跑堂,穿著短布衫,戴著皮套袖,親自給劉邦端菜上飯,可老劉仍然不滿意,“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張敖的手下火了,對他說:“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複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願君無複出口。”“齧其指出血”,有的解釋說,這是張敖以此表示對劉邦的忠心。

箕踞為什麼像鬥牛士手中的紅布,人見之而人怒之?答案其實十分簡單,“箕踞則如袒裸”,有可能泄露“最高機密”。

中國古代的男男女女,下身所穿都是裙子即“裳”,裏麵卻沒有內褲。為防止公開透明,人們在公眾場合隻好跪著,用長拖到地的裳將身體緊緊裹住。如果像劉邦那樣兩腿前伸,坐在席子或矮床上,勢必將看家護院的寶貝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等於是當眾罵娘。麵對這等羞辱,正常人都不會無動於衷。因此,張敖“齧其指出血”,應該是被踞之後也想跟劉邦玩兒命,又知道玩兒不過,隻好幹忍著,啃自己的手指頭消氣。至於後麵那些頌揚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漂亮話,久在官場混,誰個不會說?

魯迅先生說過:“漢的高祖,據曆史學家說,是龍種,但其實是無賴出身。”從老劉對箕踞的愛好,也可證明這一點。而高祖之高明,便是把這類無賴手段運用得恰到好處,為自己打天下服務,而非一味耍光棍兒。像他對待英布,先是以“踞床洗”挫其傲氣,等到英布被折騰得自尊全無,打算自行了斷時,再給他一個意外之喜,讓他在吃喝上與自己平起平坐。如此,英布想不賣命都不成。下三濫功夫,能夠收發自如,也絕對是上乘功夫。這就是為什麼世上無賴千千萬,隻有劉邦才能當上一國老大的原因。

司馬遷筆下還有另一箕踞者,就是荊軻。他在刺秦王嬴政未果,身被八創之後,明知必死,卻還要倚柱而笑,箕踞大罵秦王:“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一笑一踞一罵,頓顯荊軻之滿身豪氣。太史公確實高明。隻可惜,諸多影視劇卻未曾表現這箕踞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