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禦食辨真 滿漢何來全席(3)(3 / 3)

再有是難得吃飽。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舉行宮廷宴會,先要上演序曲,由一位皇親與一位女伯爵擔任試嚐官,為女王檢驗食物是否有毒。按規定,此二人必須是已婚者一,未婚者一。這實在是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因為婚姻狀況似乎與毒性反應並無關聯,何況試嚐官本人並不用親嚐食物,隻是將飯食用刀切下一部分,送進周圍侍衛的嘴中,讓他們當幸運兒或是倒黴蛋。也許,這樣做是為了讓結過婚的和沒結過婚的,都有機會獲得為女王服務的殊榮。等到侍衛嚐過食物又沒有口吐白沫後,儀仗兵便會鼓樂齊鳴,以此宣布餐宴準備完畢,赴宴者此時才可登場。

有幸與女王共進大餐的人必須時刻牢記,一旦女王飯畢起身離去,其他人必須立即跟著離席。如果女王心情不好或是積食,前腳進來後腳出去,哪怕你連口湯還沒喝也得麻溜兒走人,回家另找吃的。

外國宮廷吃飯再折騰,吃者畢竟還是站著承受,一到中國,可就沒那麼舒服了。清朝時規定元旦、冬至和萬壽節即皇上的生日,為國家三大節。逢到元旦和冬至,皇上要到太和殿升座,接受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的慶賀,禮成,皇上便會傳旨請大家喝茶。這茶喝著實在不易。喝茶前,親王大臣們要按照品級高低,下跪叩頭行一次禮。叩頭之後,皇上自己先喝上茶,同時讓王公百官就坐,此時大家又得叩頭行禮一次。叩完頭,才能領取光祿寺官員送上的茶,端茶就坐後,還得再叩頭謝恩一次。喝完茶,接著叩頭。就為這一碗茶,跪下起來起來跪下得折騰四道,腿腳不靈便的老臣們差不多就得趴下來。

不過,要說起禮數,清朝還排不上號,以前的規矩要複雜多了。北宋時,皇帝在元旦也要舉行隆重慶典,群臣不但要三叩九拜,還得念念有詞,撿好聽的說。像高俅這樣的太尉一級幹部獻給皇上的吉祥話是:“元正啟祚,萬物鹹新。伏惟皇帝陛下應乾納佑,與天同休。”其他各級官員也都有相應的套話。其間還有鼓樂助興。這些話都有標準版本,不得隨意發揮。此事可查《宋史·禮誌》。

這些好話說了並不白說,皇帝聽過之後要有所表示,不能光喝茶,要請客吃飯,官方用語叫賜食。於是,慶典結束之後,高級幹部進入大殿,在皇帝的禦座前按文臣武將的序列就餐;次高級幹部,隻能在大殿外麵的東西廊下湊合了。吃皇上的飯絕不能失禮,不然一旦被查出可就慘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曾明確規定“廊下食行坐失儀”要受到懲處,“犯者奪俸一月,有司振舉不伏者,錄奏貶降”。此後,逢到吃皇餐時,禦史們要巡回檢查,發現吃相不合要求者,立即舉報。為了一頓飯,弄不好得罰上一個月的工資,如果不認錯還得來個降級處分,真是好家夥。

宋代皇上請客吃什麼不太清楚,明代永樂年間皇上元旦請客的菜單卻流傳了下來。計有:茶食,像生花果子五盤,燒碟五盤,鳳雞,雙棒子骨,大銀錠,大油餅,按酒五盤,菜四色,湯三品,簇二大饅頭,馬牛羊胙肉,飯酒五種。看起來一般般。說來也怪,盡管吃皇餐有風險,其味道未必佳,但多少人仍以一赴“國宴”為榮。元代薩都剌中進士之後曾經被賜赴宴,於是感動得詩興大發,賦得《賜恩榮宴》:“內侍傳宣下玉京,四方多士被恩榮。宮花壓帽金牌重,舞妓當筵翠袖輕。銀甕春分官寺酒,玉杯香賜禦廚羹。小臣涓滴皆君賜,惟有丹心答聖明。”此詩頗有意味。

說皇上的飯不好下肚,其實隻是今天一些人的看法。局外之人而已。

賜食花活兒

中國人凡事講究個禮尚往來。吃了別人請,終究要還席;熟人一起吃飯,也要輪流坐莊,否則便會成為路人,實在是費力勞神。一老饕於是在佛祖前燃香祈祝:“不願我請人,不願人請我,隻願人請人,中間有個我。”如此,既可有吃有喝,又無人情債務。妙極!有這等好事,佛祖也要去燒高香。

不過,如果進入官場混出個人模狗樣兒,倒是有機會白吃白喝,由皇上買單。隻是,此時的請客已然換了名稱——賜食。

《萬曆野獲編》有明代賜食之記載:“太祖時,百官朝退,必賜食於廷。蓋用法雖嚴,而馭臣有禮。且其事每日賜對無間寒暑,即恤勞亦宜然。至末年賜亦漸疏,唯每月朔望日。各衙門大小堂上官俱有支持酒饌,曆文朝章三朝皆然。直至正統七年,光祿卿奈亨始奏罷之。惟元旦、冬至兩大節筵宴,禮部奏請舉行。其他如立春則吃春餅,正月元夕吃元宵圓子,四月八吃不落莢,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陽吃糕,臘月八日吃臘麵,俱光祿先期上聞。……至若萬壽聖節、郊祀慶成,則有大燕。太後聖誕、皇後令誕、太子千秋,俱賜壽麵,又不再此例。近年主上禦朝既稀,筵宴頓減,每遇令節,輒奉旨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