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禦食辨真 滿漢何來全席(1)(3 / 3)

至於聽鸝館,雖然是在頤和園內,與老佛爺的關係好似更近乎一些。但在清朝,此地隻是皇上太後聽戲的地方,和精神文明還有些關係,與鍋碗瓢勺之類的物質文明則全無瓜葛。清朝滅亡之後,此地成為別墅,當年國畫界大大有名的南張(張大千)北溥(溥濡)都曾在聽鸝館長期勾留,吟詩作畫。溥濡字心佘,別署西山逸士,是清代恭親王的孫子,正宗滿族,張大千自然是漢族,因此這聽鸝館與滿漢兩邊確乎能沾上點邊,不過與什麼全席則全然扯不上。新中國成立前夕,頤和園曾經是一些民主黨派高級人士居住之所,一次柳亞子先生鬧情緒,周恩來曾經在聽鸝館設宴安慰之。但此時的聽鸝館仍不是餐廳,所有菜肴都是在外麵定好送來的。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一些中央首長經常去頤和園遊玩,沒個吃飯的去處,這才將聽鸝館改成了飯館,中餐西餐廚師均有,但似乎未聽說哪一位伺候過慈禧太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居然也成為滿漢全席的正宗誕生地,而且據說菜品還是出自老佛爺壽膳房的膳單。對此究竟該如何看,實在是不必再說什麼了。

聽鸝館中過去有一當家菜——活吃鯉魚。將活鯉魚迅速開膛去鱗,裹糊油炸,然後澆汁上桌。由於從宰殺到烹製,隻有短短的一分多鍾,因此菜上桌時,鯉魚還在吧唧嘴。此菜“文革”期間是大大地有名,紀錄片中經常可以見到廚師在表演此絕技,引得五大洲的革命戰友們一陣陣讚歎。不過,此菜與老佛爺應該毫無關係。老佛爺既是老佛爺,還拍照扮演過南海觀世音,如何能見如此對待生靈?盡管她殺戊戌六君子時毫不手軟,但表麵文章總還是要做一做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菜即便老佛爺在時有之,她老人家也吃不出好來。因為清宮帝後吃飯一向不是現做現吃,而是先做好了放在“被窩”裏焐著(參見《禦膳未必佳》一文)。一焐,鯉魚也不吧唧嘴了,澆汁也涼了,肉也不酥脆了,廚師還瞎忙活什麼?此菜據說現在也不常做了,因為五大洲的非革命戰友提出抗議,說是應該讓魚徹底死後再烹製,否則就是虐待動物。此事未得親見,不知確否。現在聽鸝館沒有個千八百的實在不敢進去。“文革”時倒還有機會和同學一起吃頓飯,一桌菜花上十幾元足矣。也許是當時還沒有“滿漢全席”。

禦膳之中沒有滿漢全席,大致可為定論。但是民間記載中,關於滿席漢席或是滿漢席,畢竟還有些蛛絲馬跡。現時人們所引用最多是清乾隆三十年(1795年)刊行的《揚州畫舫錄》卷四中的一段文字:“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第一分頭號五簋碗十件:燕窩雞絲湯、海參彙豬筋、鮮蟶蘿卜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彙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轆轤錘、魚肚煨火腿、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一品級湯飯碗。第二分二號五簋碗十件:鯽魚舌彙熊掌、米糟猩唇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簽、一品級湯飯碗。第三分細白羹碗十件: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糟蒸鰣魚、假斑魚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肉片子湯、繭兒羹、一品級湯飯碗。第四分毛血盤二十件: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鴨、鵝、鴨、鴿臛、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煮豬羊肉、白蒸小豬子、小羊子、雞、鴨、鵝、白麵餑餑卷子、十錦火燒、梅花包子。第五分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所謂滿漢席也。”這是較早的關於滿漢席的比較完備的記載。

對此,已經有人指出,這裏的滿漢席,並非滿漢合璧,而是滿漢分列,由於古書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將其混為一談了。實際的意思,應該是“滿、漢席”而非“滿漢席”。此說很有道理,因為從菜品的排序看,第一分到第四分基本都是漢菜風格,隻有第五分的毛血盤二十件,才有些滿菜的樣子。

這一菜單的真實性目前好像還無人表示懷疑,似乎上了的書的東西就一定是事實。然而,其中疑點其實甚多。《揚州畫舫錄》的作者李鬥,是一介平民,而此處記載的菜單則是招待官員的,他未必吃得著。因此,這些菜品是他親眼得見,還是道聽途說,還是道聽途說外加主觀想象,實在是不知道。但這第三者的可能性絕非一點沒有。

這份菜單確有可疑之處。首先是菜品的數目對不上,像第一分頭號五簋碗十件中,怎麼看起碼也得有十二道菜,第二分第三分中也有這個問題。如果真的照此上菜,食客肯定會一頭霧水,對不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