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禦食辨真 滿漢何來全席(2)(1 / 3)

二是菜品搭配不當,特別是羹湯比重過大,吃了隻能灌個水飽。雖說是“滿州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羹湯”(見袁枚《隨園食單》),但此菜單的羹湯未免過多。像第一分的十二樣菜中,居然有七種羹湯:燕窩雞絲湯、鮮蟶蘿卜絲羹、海帶豬肚絲羹、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第三分菜中,也起碼有七種羹湯粥。一下子上這麼多的湯湯水水,應該說違反了一般設宴的常識。雖說現今洛陽還有水席,道道菜都有湯水,但這隻是聊具一格的東西,絕非正經宴席上菜的規矩。可為佐證的是,清人所著《調鼎集》卷八所開列的漢席、滿席菜品中,就沒有這麼多的湯湯水水。

三是飲食用語混亂。像菜單中有一“鴿臛”,臛這是早年間羹湯之一類,《楚辭·招魂》中便曾提到過。當時人們把羹與臛區分得很清楚:“有菜為羹,無菜曰臛”(東漢王逸注《楚辭·招魂》)。即加有蔬菜的羹,無論有肉無肉均稱為“羹”,隻用魚、肉等葷物烹煮的羹,則為“臛”。這種區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仍大體如此,《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羹”與“臛”,大致與此說相符。然而,到了後代,羹臛已經合流,很少再有人再用“臛”字。與李鬥同時代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記載了“羊羹”和“羊肚羹”的製作工藝。羊羹的做法是:“取熟羊肉斬小塊,如骰子大,雞湯煨,加筍丁,香蕈丁、山藥丁同煨。”羊肚羹的做法則是:“將羊肚洗淨煮爛,切絲,用本湯煨之,加胡椒、醋俱可。北人妙法,南人不能如其脆。”

如按古時標準,這“羊肚羹”應該為“羊肚臛”才是。袁枚是進士出身,又是大吃主兒,不會羹臛不分,他沒有把純用羊肚製成的“羹”稱為“臛”,可證明當時“臛”已非常用之詞。而在《揚州畫舫錄》中卻出現了這個古語。再有此“滿漢席”中還有一道“奶房簽”或“兔脯奶房簽”,也讓人有些疑問。“簽”的曆史也頗長,南宋《夢粱錄》、《武林舊事》等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什麼羊舌簽、鴨簽、肚絲簽等。但是後代很少見到此詞,以致於現在人們都弄不太清楚“簽”到底是一種什麼食品了。有的人說“簽”是一種羹,有的菜譜中則認為“簽”是一種網油等外皮包裹餡料,炸製而成的食品。個中差異實在是大而又大。而李鬥在“滿漢席”中居然把這樣的古董也都搬出來了。因此,這份菜單的真實性實在是令人生疑。

退一步說,即便《揚州畫舫錄》所記錄的滿漢席的菜品都確有其物,也和宮廷沒有什麼幹係,隻是揚州地區的食客廚師以本地菜肴為基礎創製出來的,其中有些菜如文思豆腐羹、糟蒸鰣魚更是隻有當地才有的土著。

滿漢席可以查到的祖宗就是這個樣子。至於以後各地流行的“滿漢全席”,更是五花八門,彼此毫無聯係。朱偉所著《考吃》一書,載有清末四川、廣州的“滿漢全席”的膳單和民初內地以及近代香港的“滿漢全席”膳單;吳正格所著《清宮及滿足菜點集粹》,記有東北的“滿漢全席”菜單;李維冰等人所著《揚州食話》中,則有揚州版“滿漢全席”的內容。因文字較多,不具引。各地膳單所列菜品並無一定之規,異多於同,且均以本地風味為主。正是因為“滿漢全席”本來就沒有宮廷禦膳的統一版本,因此大家便都可以由著自己的喜好來,都可以稱為“正宗”。不過,即便是天馬行空,好歹也需要講點規矩,不能全然亂來。有的“滿漢全席”在客人入座之後,竟然先奉上一道“高湯甩果”,這有些匪夷所思了。“高湯甩果”就是水潑蛋,乃老北京飯館中的“敬菜”。過去客人來到飯館,如果點菜較多,老板便會白送兩樣菜略表心意,這就是“敬菜”。“敬菜”當然不會是燕窩、魚翅之類的貴重東西,一般是溜黃菜、炒掐菜(豆芽掐去頭尾)、高湯甩果之類的便宜貨色。拿這樣的“敬菜”充當“滿漢全席的”頭道羹湯,未免過於扯淡。

盡管“滿漢全席”純粹是一些人炒作出來的玩意兒,但有人請吃,本人也不會拒絕。不管什麼版本的“滿漢全席”,畢竟都彙集了當地的飲食精華,值得一嚐。不過,如果有人請吃正宗清宮禦膳,我想還是免了吧。木樨肉、羊肉燉冬瓜、酥海帶之類的玩意兒,自己在家做做吃就行了。

亂啃皇帝

中國的不少吃喝都有說道,後麵往往跟著一大串名人,其最高者自然是皇帝。

江蘇沛縣的黿汁狗肉,據說劉邦在家鄉當混混時,常吃不厭,而且還是由樊噲親炙。揚州的獅子頭,據說是隋煬帝遊覽當地名勝葵花岡後,命令禦廚照此創製出來的,因此也叫葵花獻肉。蘇州的鬆鼠鱖魚,據說乾隆爺下江南時曾禦口親嚐,大加讚賞。杭州的吳山酥油餅,據說原是北宋宮中點心,本名“大救駕”。當年趙匡胤在後周當大將時,一次進攻南唐頗費氣力,搞得老趙心力交瘁,不思飲食,還是廚師做了這酥油點心呈上,才使他食欲大振。老趙登基之後,遂將酥油餅禦封為“大救駕”。一道點心,居然和千軍萬馬一樣具有救駕功能,也算是風光到家了。

不過,這些都隻是據說而已,正史不載。《史記》倒是記述過劉邦未曾發跡時的表現,還有過政審意見:“好酒及色”;也證實過樊噲的職業:“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但所述不過如此。隻憑這兩句話,居然能演繹出一段故事,讓劉邦、樊噲和狗肉三位一體,也算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