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吃喝門道(5)(2 / 2)

唐代關中產糧已不敷首都長安消費,需要從江淮調運解決。當時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定在洛陽,就是為了運輸糧食供應都城。但是從洛陽再到長安,漕運要經過三門峽,河水湍急,事故頻發,運輸十分艱難。隋唐兩代,皇帝經常要帶著朝廷官員跑到洛陽辦公,其實就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名曰“就食”。景龍三年關中大旱,眼見得編內編外官員馬上就要無糧可吃,有人遂向李顯建議,依照成例遷至洛陽辦公。李顯感到忒沒麵子,氣哼哼地說了一句話:“豈有逐糧天子乎?”打死也不去。虧得中宗沒過兩年就薨了,繼位的玄宗李隆基一方麵裁汰冗員,一方麵整治漕運,這才保證了皇糧的供應。

詩人岑參曾經曰:“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開口笑。甕頭春酒黃花脂,祿米隻充沽酒資。”看來他是有資格領取皇糧的,日子過得還不錯。他的朋友杜甫也曾當過不大不小的官,後來因戰亂而四處顛簸,斷了皇糧,於是隻好吃別人的。他到成都投奔好友高適並得到接濟後,寫了一封感謝信《酬高使君相贈》:“ 古寺僧牢落, 空房客寓居。 故人分祿米,鄰舍與園蔬。 雙樹容聽法, 三車肯載書。 草玄吾豈敢, 賦或似相如。”這詩未免有點湊合事,不過吃喝感謝信也隻能如此,即便是出自詩聖之手。因為總有些折腰的感覺。

吃皇糧人數最多的大概要算清朝。除了文武官員外,北京城裏的八旗子弟,無論當不當兵,做不做事,都能領一份錢糧,俗稱“鐵杆莊稼”。京城旗人多的時候有六十多萬,為了供養這眾多人口,朝廷在北京東城建了十三座大糧倉。專門儲存從南方運來的米糧,如今這些糧倉雖然不複存在,但名稱卻還保留著,包括祿米倉、南新倉、北新倉、海運倉等。

吃皇糧的閑人多了,正經幹事的俸祿自然就少了。清朝京官,一品年俸不過白銀180兩,二品155兩,最低的九品隻有35兩。每兩俸銀同時配給俸米一斛。到了鹹豐光緒年間,國庫吃緊,京官工資還要打八折,日子更加清苦。好在隻要人在官場,辦法總是會有的。

清代中期有一官員名叫張集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任命為陝西督糧道,負責征收皇糧供應軍隊,一年要收米豆麥二十萬石,發放十九萬多石,結餘歸己。陝西糧道是全國著名的肥缺,據說一年有三四十萬兩銀子的進項。不過,張集馨的親身體會是隻有六萬多兩,而且還有許多固定開銷。

其中,要給官員送禮:“駐軍將軍三節兩壽(即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以及官員和夫人的生日),糧道每次送銀八百兩,有表禮、水禮八色,門包四十兩一次。兩都統每節送銀二百兩,水禮四色。八旗協領八員,每節每員送銀二十兩,上白米四石。將軍、都統又薦家人在倉,或掛名在署,按節分賬。撫台分四季送,每季一千三百兩,節壽但送表禮、水禮、門包雜費。製台按三節致送,每節一千兩,表禮、水禮八色及門包雜費,差家人赴蘭州呈送。”此外,來往西安的官員的吃飯、聽戲費用,饋送的盤纏,都要由糧道負責,一次大約二百兩銀子,“通計每年用度,連京城炭敬,總在五萬金上下,而告幫告助者不在其內。每年入項約六萬金,再除私用,亦無複多餘”。

張集馨送禮名單上的官員,既有將軍、都統等軍隊領導,也有陝西巡撫(撫台)和陝甘總督(製台)等行政上司,這些人收受的禮金,屬合法收入,不必擔心受到查處。當時的陝甘總督,就是林則徐。看來隻要官做得夠大,各種皇糧都會有的,是不是肥缺並不重要。

清朝的皇糧多為老米。官倉的稻穀長期存放之後,顏色轉黃,米質變糟,這便是“老米”。雖然屬於變質食品,但管倉者照樣發放:白給的東西,愛要不要。因此,老米原先隻是沒錢人家才吃,畢竟聊勝於無。後來,有人研究後發現,具有皇家特色的老米通過長年存放,去了油性,既開胃又爽口,比新米還要好吃。此“老米優越論”一出,迅速得到響應,就連皇上都把老米擺上了餐桌。光緒七年元宵節那天,萬歲爺一天三頓飯,頓頓都有“老米膳、老米溪膳”。由於最高當局倡導,老米頓時身價百倍,一些糧行還專門向貧困八旗人家收購未到期的米券,到期後到官倉領取老米再轉售給那些慕名求購者,售價比新米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