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吃喝門道(3)(3 / 3)

《千字文》中,沾點魚腥的隻有三個字:“海鹹河淡,鱗潛羽翔”中的“鱗”;“孟軻敦素,史魚秉直”中的“魚”;“磻溪伊尹,佐時阿衡”中的“衡”。這幾句話中,除了海鹹河淡是大白話甚至是大廢話外,其餘都有典故。史魚不是魚,而是人,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以正直敢諫聞名。阿衡原本是商朝的官名,因為著名宰相伊尹曾任此職,阿衡便引申為輔導帝王主持國政。蟠溪指的是周朝的開國元勳薑子牙,因他在未發達之前曾經在此處垂釣。說來慚愧,過去讀書人的啟蒙讀物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本人從未通讀過,這史魚、阿衡之類的詞兒還是翻閱《辭源》才弄明白的,屬於現上轎現紮耳朵眼。說是沒文化,一點也不假。

薛濤是有名的才女,充當這種低檔次的幫閑,自然是遊刃有餘,雖然內心未必願意。她的詩本來就寫得十分出色。如《送友人》: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裏自今夕,離夢杳入關塞長。確實當得“工絕句,無雌聲”的評價。給這樣的人“寫簡帖取送之類”,恐怕現實諸多“文人”及其領導者未必夠格,本人自然包括在內。

?

掃除看盤

世上人人要吃飯,吃飯規矩各不同。

一般中國老百姓用餐,要等一家老小全部坐定,方能動筷子,不如此便為不懂禮數;外國一些人家,全家坐好之後,還要嘟囔幾句:萬能的主,感謝你賜予我們飲食,阿門!此類餐前儀式,中國也曾有過。三十多年前在農村插隊時,所有知青進食堂先得敬祝“萬壽無疆”和“永遠健康”,否則不但飯沒得吃,還要查你的政治立場。可惜此舉未能流行長久,不然中西飲食習俗又多了一點相通之處,豈不妙哉!

至於帝王之家,吃飯時的講究就更多了。

法國國王的早餐,隻有區區一碗湯。不過,這碗湯,喝起來可實在不是簡單的事情。每天早上,國王傳膳之後,這碗湯要由兩個寢宮侍從在兩名弓箭手、一名司肉官、一名餐具總管和一名王室麵包房總管的護送下,莊嚴地從禦膳房端出,七轉八轉之後,才能送到餐桌上。

至於正餐,動靜就更大。法王路易十四吃午飯時,人們要列隊送膳。禦膳運輸隊由禦膳大總管率領,三十六名衣著華麗的宮廷侍衛和十二名手執鍍金鑲銀權杖的儀仗官負責護送他們離開廚房,先穿過一條街,然後進入王宮,再走過迷宮似的過廳、大廳和走廊,最後將禦膳送到國王的餐桌上。這樣的進餐儀式一直延續到法國大革命興起,國王上了斷頭台之時。等到路易十八在拿破侖倒台之後重登王位,立即把這一套又撿了回來,進膳時還要另加一百名瑞士鼓手,敲起軍鼓為膳食護送隊壯行。那場麵,比現在的遊行慶典還要熱鬧。法國曆史學家勒諾特爾所寫的《法國曆史軼聞》中,全是這類故事。

比較起來,中國皇帝吃飯時的儀式要簡單些,起碼很少用宮廷侍衛和弓箭手送餐。這恐怕是出於安全的考慮。試想,讓那麼多舞刀弄槍的總在身邊轉,皇上吃起飯來心裏怎麼能踏實?即便這些人不敢犯上作亂,在宮闈之中鬧出點風流逸事也是麻煩。因此索性斥之不用,讓太監來伺候。法國的愛情小說中常把皇後、公主扯進去,中國則絕對不會有。原因無他,就是沒有讓拈花惹草者進宮送飯,不給他們作案機會。

不過,中國皇帝吃飯也有自己的講究,除了要有可吃之物,還要有可看之物。這就是看菜,也稱看盤。還有一種說法叫“香食”,意思是聞聞香而已,吃是不吃的。

據記載,看盤隋唐時宮中已有之,據《盧氏雜說》記載:“唐禦廚進食用九飣食,以牙盤九枚裝食於其間,置上前,並謂之‘香食’。”以後,這一習俗逐漸流傳到民間。唐中宗時,剛剛拜相的韋巨源在家中設“燒尾宴”宴請中宗,所上的五十八道菜中,有一道“素蒸音聲部”。這是由七十個蒸麵人組成樂舞場麵,其中有彈琴鼓瑟的樂工,也有翩翩起舞的歌伎。這便是看盤。

唐朝官員升遷之後的第一要事,就是請客。宴請親朋同僚自不必說,當了宰相一類的大官還要請皇上大吃一頓,這就是燒尾宴。傳說鯉魚跳過龍門之後,必經天火燒掉其尾,如此方能成龍。升官就等於鯉魚跳過了龍門,擺宴慶賀燒掉了尾巴確實應該。不過,吃過燒尾宴,尾巴雖然沒有了,腦袋日後保不住的也大有人在。官場上的事情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