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吃喝門道(2)(3 / 3)

近些年來,川粵等菜係能夠在各地大行其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敢於突破“正宗”,根據食客的口味不斷創新。以食蟹為例,過去的正宗吃法是清蒸之後佐以薑醋食之。不假任何調料,品其原味則更為高級。李笠翁在《閑情偶寄》中,便明確指出,吃螃蟹“和以他味者,猶之以爝火助日,掏水益河,冀其有俾也,不亦難乎?”可現在四川卻有人不理權威那一套,不但要和以他味,而且是前所未聞的辣味,結果竟然開出一片新天地,也許日後倒成了正宗。四川還有一道新創涼菜“紅油雪梨”,非但難稱正宗,簡直就是左道,竟然把紅彤彤的辣椒油和白生生的甜梨肉攙和在一起吃。但品嚐之後你卻不能不慨歎:“硬是要得!”微辣之中,更能凸顯雪梨之甘脆,絕妙之至。

曾經風行大半個中國的魯菜,如今卻似乎有些式微。這恐怕與“正宗”意識過濃不無關係,至今還拿著九轉大腸、鍋燒肘子看家,不免過於油膩。杭州菜這兩年能夠走遍大江南北,所打之招牌也是“新派”而非“正宗”,像神仙老鴨煲、富貴豬手、八寶牛腩等菜品,大都是老樹新芽,而不是宋高宗趙構當年在臨安吃的玩意兒。與時俱進,事業方能興旺發達。所說的當然不止是杭菜。

?

吃喝幫閑

中國曆朝曆代,各行各業,都有幫閑。吃喝上自然也不例外。

吃喝幫閑,是指那些並不在廚房忙活,隻在餐桌左近轉悠,靠著“唱念做打”,討得主人歡心,混吃混喝的人。其祖師爺,應該算是西漢成帝時的婁護。

漢成帝劉驁的娘家人多,為了照顧方方麵麵的關係,皇上一天之內把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五個舅舅全都封了侯。大家彼此彼此,省得見天掐架。這是皇上的家事,別人不好說什麼。沒想到,這五個舅舅全成了“侯”,照樣誰也不待見誰,互不來往不說,還嚴禁門下賓客接觸,讓皇上白折騰一場。唯一能夠打破“冷戰”局麵的,就是婁護。

據《西京雜記》記載:“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心,競致奇膳,護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婁護能夠同時取得五侯的歡心,要訣大致有二。一靠“物質文明”,送上些吃食,調劑調劑他們的口味;二靠“精神文明”,發揮自己“豐辯”即能說會道的特長,哄得他們舒舒坦坦。這樣的幫閑似乎不可全然否定,起碼有安定政治局麵之功效。另外,對中國美食的發展也有貢獻,因為鬧出了個“五侯鯖”,盡管是歪打正著。

五侯鯖之“鯖”,並非一種魚,也不念“青”,其音為“蒸”,是指合魚肉烹煮而成的食品。據說,一次王家的五個侯同時給婁護送來好吃的,讓他很是為難。雖然是美味紛呈,但肚子畢竟有限,消受不起。揀最好的吃吧,又怕得罪其他的侯,日後無法再去幫閑。婁護最後想出了個招兒:把魚呀肉呀的混在一起回鍋咕嘟咕嘟,免得發餿變味,留待日後慢慢享用。沒想到,五侯送來的吃食經過這麼一咕嘟,味道比原來還好,於是這種“鯖”便流行開來。人們根據其原料構成,稱之為“五侯鯖”。

婁護之創立“五侯鯖”,盡管出於無奈,但製作方法卻暗合烹飪之道。中國菜所用之原料,有的天生唯我獨尊,不假他人自成佳味,如螃蟹、血蚶之類;更多的則很有團隊精神,合烹之後,菜品味道更為鮮美。因此,各菜係大都有“鯖”之類的“雜燴”,像川菜中的“清蒸雜燴”“蠶絲雜燴”,粵菜中的“滿壇香”,淮揚菜中的“什錦火鍋”。其中最有名者,當屬福建的“佛跳牆”,所用原料,有魚翅、鮑魚、魚唇、魚肚、幹貝、刺參、肥雞、淨鴨、鴨肫、鴿蛋、火腿、豬肉、豬肚、豬腦、豬蹄、蹄筋、羊肘、花菇、冬筍等20餘種。製作時先將上述物件進行初步加工,然後分別放入紹興酒壇中,用小火“咕嘟”幾個小時,待各種原料的味道相互融合,成為一體後,方算大功告成。這麼多好東西湊在一起,其味自然極美,佛爺經不住誘惑,想要跳過牆來嚐嚐鮮,也不足為怪。

不過,合烹之菜未必一定見佳。過去飯館有一種“折籮”,是將客人吃剩的各色飯菜湊在一道後,將魚刺菜幫肉骨頭之類實在不成樣的玩意兒剝離,回鍋用火緊熬,然後供學徒食用或是賤賣給貧民。這樣的“劣質資產”,雖然製作上倒也符合“咕嘟咕嘟”烹飪法,但佛爺見後,恐怕隻有從牆裏麵再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