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人性中最美的一麵(6)(2 / 2)

若不是這次事故,有多少人能知道麗莉是那樣一個溫暖的人。上學時,同學心情不好,她就耐心地為他們疏導;同學經濟遇到困難,她就把自己的夥食費拿出來幫他們渡過難關;生活中,她不僅孝順自己的父母,更愛丈夫的家人;工作中,她照顧那些剛剛走入工作崗位的新人;把班級的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甚至跟他們兄弟姐妹相稱。這樣一位溫暖而明媚的女子,能在危險的瞬間做出這樣的抉擇,讓多少人為之呐喊和讚歎。

“用我一個人的幸福換四個家庭的幸福,我不後悔。”這是麗莉在得知自己失去雙腿後的反應。“孩子是個很大的概念,我叫我的學生從來都叫‘我的孩子’。我可以把我對自己孩子的愛延伸到對學生的愛。”

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戰和威脅的時候,麗莉的救人行為讓人們一下子看到了這世界的光亮,感受到了愛的溫暖,就像饑渴的人突然見到了泉水,我們之所以被她感動,為她驕傲,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太需要這種愛的溫暖和滋養,從為麗莉捐款、祈福的情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們對於道德與倫理的呼喚。麗莉以自己的模範行動為全社會做出了最光輝的示範,為全社會樹立了最直接、最具體的榜樣。

因為看到光亮,所以不再害怕漆黑的夜晚;

因為感到溫暖,所以我們仍心存感激和希望。

謝謝你,張麗莉!

謝謝你,最美麗的女教師!

三、社會呼喚更多“張麗莉”

每個人都可以高談勇敢,但並不是每個人在大難麵前都能做到勇敢,麗莉的行為讓社會湧動著一股暖流,她的壯舉不是偶然,不是衝動,而是自身美德的外在表現。為了讓社會中能有更多的麗莉式的人物出現,我們需要涵養這種美德。

亞裏士多德曾把德性分為兩類:理智的和倫理的。理智德性大多數是由教導而生成、培養起來的,倫理德性則是由風俗習慣熏陶出來的。事實上,無論哪種德性的涵養,都離不開國家和社會以及個人的積極作為。

麗莉的家庭和學校都給了她很好的德性教育,讓她成為一個處處溫暖他人的人,成為一名熱愛自己職業的教師。這種德性幾乎讓麗莉得到了所有人的讚賞和尊敬,說明她的德性教育是成功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像麗莉的老師周豔秋說的那樣,麗莉的成績很好,但不是非常拔尖的學生。這也說明,一個人的智力和他的道德不一定是完全成正比的。

“現在大多通過班級學生的成績來考核一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而注重老師的師德隻是口頭說說,卻缺乏製度的保障,所以怎麼衡量一個人的倫理道德呢?如果沒有事情出現的話,根本沒辦法衡量。因為成績或者其他的都是可量化的,唯有道德是不可量化的,沒有發生事情的時候很難去量化它。”鄭莉老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麗莉老師救人事件出現後,很多團體和組織紛紛展開深入討論,怎樣才能讓社會中出現更多的“張麗莉”,這就涉及到民德涵養的問題。民德要求的是一個人反省內心的自我道德約束,隻有更多的人能夠以更好的公共德性來麵對他人與社會,一種“好的生活”才能開始和持續。涵養民德,不僅僅是要關注有良好德性的人,更要讓這種良好的德性有在社會上、在民眾中生存、紮根的土壤。

鄭莉老師認為:“如果想要社會中出現更多張麗莉這樣的人,就應該在製度上進行保障,而且讓具備這種美德的人在社會中受到更多的尊重,獲得應有的地位。”

人民日報的一篇網評文章《佳木斯“最美女教師”能讓你我銘記多久》在結尾處寫道:

“今天,當我們為‘最美女教師’在生與死之間的果敢抉擇感動之時,還請不要忘記‘最美’的明天:一時的熱血沸騰,不若冷靜的學習與思考;一時的盡心照料,不若長久的耐心與嗬護。銘記‘最美’,也就凝聚了那些來之不易的向善力量。”

有多少英雄在見義勇為後被社會遺忘?像麗莉老師一樣的英雄,已經為其義舉付出了重大的代價,網絡上有很多人呼籲,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要想讓社會中出現更多的“張麗莉”,除了每個人注重德性的培養外,國家在製度上還要有必要的保障,除了在物質上為好人提供保障,在精神上更要給予關注和鼓勵。而且還要加強對個人德性的考核,製定相應的評價標準,不能隻拿數字說話。

張麗莉,一個如茉莉般美麗而明媚的女子,她的大愛在這個夏天傳遍了大江南北。她時而歡樂,時而嚴肅,時而撒嬌,時而體貼;她是妻子、是女兒,更是學生們的“麗莉媽媽”,無論哪一個都是真實的她,一個有血有肉,一個把愛融入到血液,融入到生活、工作中每一個細節的她,一個可以把舍生取義闡釋得淋漓盡致的她,更是一個值得人們銘記、尊敬和學習的她。張麗莉,你是最美麗的人民教師,你是我們心中最美麗的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