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生的生命跟我自己孩子的生命一樣重要”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需求是從基本需求到最高需求依次上升的。
安全是人類基本的需求,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車撞向學生的那一刻,麗莉可以本能地躲開,但是她卻奮不顧身地一推一拽,挽救了兩個學生的生命,更挽救了兩個家庭的幸福。
2012年7月1日,張麗莉首次接受媒體采訪,坐在輪椅上,她依然堅強而美麗地微笑著。回憶起5月8日失去雙腿的夜晚,她的眼裏沒有閃爍,沒有躲避,更沒有淚光,而是一種平靜和堅定。
“我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張麗莉堅定地說,“這隻是一名教師對自己學生做出的最本能的反應。師者,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多的是德高為師。這個德中就有對學生的大愛。”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王愛麗在接受采訪時感慨道:“張麗莉把大美和大愛都奉獻給了教育。周國平先生認為,教育應‘遠離功利和實用,貫徹人文精神’。他曾把教育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生命教育,培養健康、善良的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第二類是智力教育,培養活潑、智慧的頭腦,實現頭腦的價值;第三類是靈魂教育,培養豐富、高貴的靈魂,實現靈魂的價值。他認為人對美和愛的需要,對意義的需要,這些都不能用頭腦來解釋,隻能是來自心靈。張麗莉將大愛與大美奉獻給教育事業不僅體現在‘不甘平庸,始終不渝,力爭做最好的自己’這種愛崗敬業、勤奮向上、追求卓越的崇高職業精神和職業理想上,而且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她用行動完美地詮釋了作為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真正內涵。正所謂‘行為的感召遠勝於言語的說教’,她用全身心的付出告訴世人,教育不僅是培養活潑、智慧的頭腦,更重要的是培養健康、善良的生命和豐富、高貴的靈魂。”
在接受采訪時,麗莉堅定地說道:“也許在大家看來,一瞬間做出的決定是不是有一些衝動,但我真的沒有後悔過。在我看來,學生的生命跟我自己孩子的生命一樣重要。”
“在我得知自己被截肢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可能要離開我熱愛的講台了,離開我愛的孩子們了。但是經過醫療專家的一係列幫助後,又告訴我能通過義肢重建達成我這個願望,所以我覺得我是非常幸運的。”麗莉對學生要有多麼深沉的愛,才能有如今的豁達。
“張麗莉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心中沒有大愛的人,是沒有資格從事人民教師這一神聖職業的。”王愛麗所長說道,“愛能夠投入全心全意,美的境界才會登峰造極。這種大愛與大美體現在時時不忘給學生以讚美和鼓勵,讓學生在‘快樂教育’中去擁有陽光心態和自信人生;體現在沒有分別心,給學生以同等的人文關懷,讓每一個學生在老師的永不放棄中相信自己是一個獨特的、有價值的生命存在;體現在給學生以母愛般的溫情,讓自己真正走入學生心裏,成為學生眼中‘善解人意’的良師益友。”
一個國家要想樹立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就要把核心價值觀普及、內化到每一個公民,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屬於某一個職業的,所以,這個職業群體的職業倫理和價值取向,就是國家和公民價值觀連接、貫通的橋梁和紐帶。麗莉的義舉是她對教師行業的熱愛,是她在自己崗位上的職業堅守,這種職業道德倫理是她具備的,也是我們呼喚的。
二、點亮道德燈塔,重塑社會尊嚴
有陽光的地方,必然會有陰暗相隨。當社會開始大聲地呼喚美德,當人們開始感慨道德滑坡,當我們開始痛恨冷漠,張麗莉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更讓我們相信人間有真善美的存在。她的壯舉,為社會點亮了道德的燈塔,樹立了道德的標杆,更塑造了整個社會的尊嚴。
地震發生時,他丟下學生,第一個衝出教室,他就是“範跑跑”,一個振振有辭地說這是人的正常求生欲望的“人民教師”;
當救人會讓好人變成被告,反遭誣陷,一個又一個“彭宇案”,讓多少想伸出去的援手停在半空;
當駕車撞倒人,因擔心遭訛詐而用刀無數次地刺向受害者,他就是藥家鑫,一個被“有關專家”判定為是用彈鋼琴的指法殺人的人;
當兩歲的小悅悅兩次被車碾壓,生命垂危,18位路人經過其身旁,竟冷漠地走過,最後竟是一位拾荒的老婆婆將孩子救起。
尤其是“小悅悅事件”,不僅在國內引起了轟動,在國外媒體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當道德滑坡變成了人們共同的擔憂,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若不是在危機時刻,我們很少會停下腳步,尋找身邊的真愛故事,欣賞人間的感人風景。這世界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