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六再訪蘇區8(1 / 1)

斯諾認為歐洲的戰爭已影響了列強對華的關係。他說:“顯然歐戰一定會大大削弱英法在中國的地位。這可能意味著削弱英法對日本的抵抗力,也削弱英法對中國的抵抗力的協助。因此,就中國對列強的依賴關係來說,蘇聯援助的作用極大地增加了,特別是西北的供應線更加重要了。蘇聯的對華援助會不會增加到足以彌補英法援助的削弱呢?”

“如果中國繼續堅定地抗戰,”**答,“而且和蘇聯密切合作,蘇聯的援助不僅會彌補英法協助的減少,而且會遠遠超過後者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說,英法其實並沒有‘幫助’中國。它們至今采取的不過是不幹涉中日戰爭的政策,而不是積極協助中國的政策。”

**一說完,斯諾立即問:“在這方麵,蘇聯對中國解放運動的援助是否可能采取一種有些類似你所說的蘇聯對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解放運動的援助的形式?例如,在滿洲有一個強大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在內蒙和新疆也有類似的解放運動。蘇聯是否可能派遣抗日的武裝遠征隊來幫助這些解放運動?”

斯諾的提問尖銳而敏感。**的回答含糊而不具體。“按照列寧主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根本的問題是中國人自己打不打。”

斯諾的提問又轉向《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問題上。他問:“蘇聯同納粹德國達成協議,占領了波蘭,這使蘇聯看來好像和極權主義的軸心國進行合作來瓜分弱小國家。肯定許多人會這樣認為。不論怎樣,新的蘇聯政策意味著所謂民主國家(包括蘇聯)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垮台。這一點將如何影響中國抗日戰爭的政治口號?中國至今一直呼籲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給予支持,以反對極權主義的日本。中國過去的外交口號現在是否已經失效?”

**回答說:“隨著歐洲戰爭的爆,世界政治關係生了深刻變化。德國放棄了它的反蘇和**產國際的政策。另一方麵,所謂的民主國家開始利用戰爭來結束民主製度。這些所謂的民主國家成了反蘇、**、**、反人民的運動的中心,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運動的敵人。

“德國和英國都是帝國主義國家。法西斯國家和所謂民主國家的英國都是帝國主義強盜。它們之間的戰爭是帝國主義戰爭,這場戰爭是強加在它們本國人民和蘇聯人民頭上的。

“現在英國成了世界反動勢力的中心。張伯倫是世界的頭號公敵。以前蘇聯和各國**做了很大努力想爭取張伯倫,讓他和蘇聯合作抵抗法西斯主義。但是以張伯倫為的所謂民主國家資產階級的反動政府最後拒絕了這一建議,拒絕和蘇聯合作,結果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的範圍擴大了。

“張伯倫在英蘇談判中從來沒有誠意。他決心不使談判有什麼結果。這樣他就選擇了戰爭而不是和平,因為顯然如果把蘇聯排除在合作關係之外,和平就不可能保證。這一點連資產階級的重要人勞埃德·喬治也承認的。

“同時,德國利用了張伯倫的政策,它聲明放棄反對共產國際的立場,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納粹的反蘇和**產國際政策放棄以後,以前在法西斯國家和民主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劃分的界限就失去了意義,不再是一種政治衡量的尺度了。努力爭取資產階級及其政府同蘇聯成立統一戰線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從新的況出,應該有一個區分各國的新標準。我們該怎樣劃分國家的類別呢?

“一類是進行或幫助進行非正義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國家,以及公開、積極支持這種戰爭的國家。另一類是支援人民解放戰爭的國家。各國**的政策必須相應地改變,因為迄今執行的政策已經不適合了。

“在新的形勢下,可以參加世界革命統一戰線的國家已經不再包括所謂民主國家裏的資產階級了。這個階級已經成為被壓迫民族的敵人。這個革命統一戰線現在應包括以下的成分(1)資本主義國家裏的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2)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國家裏的反帝力量,包括無產階級和一部分資產階級(3)蘇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