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反蘇運動的中心已經不再是納粹德國。***它在於以英國為的各民主國家。在張伯倫的領導下,各所謂民主國家的政府正在組織廣大的戰線,企圖把意大利和日本也拉進去。它們企圖借此先打敗德國,然後進攻蘇聯。國際形勢現在已經生深刻的變化。”
斯諾聽完**的回答,又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據我理解,你的意思是,你看不出法西斯主義和英法等民主國家的事業有什麼區別?”
對此,**做出了簡要的回答:“從它們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來看,沒有什麼區別。張伯倫正在組織世界戰線,用以包圍蘇聯、抗日的中國以及德國。他的目的是結束在中國的戰爭,推翻希特勒,孤立蘇聯,以便日後組織反蘇運動。張伯倫作為國際反動資本主義的領袖,懂得如果他不這樣做,抗日戰爭就會勝利,德國就能收複它的殖民地,印度就會贏得獨立,而張伯倫及其同僚的統治就會垮台。”
“張伯倫的胃口恐怕沒有那麼大吧?”斯諾不以為然,到這時采訪已經變為交談。“難道你認為張伯倫在打德國的同時,他的真正目的是在於滅亡俄國?在我看來,張伯倫現在對付希特勒就夠忙了,還能準備對俄國打一場更大的仗?如果可能的話,他想爭取俄國的友誼,以便打敗希特勒,這樣做對他來說不是更合乎邏輯嗎?即使他確實有在將來搞斯大林的打算。你的意思是說,張伯倫過去曾想把希特勒這股禍水東引,還是說他現在積極地這樣計劃,還是說他希望過現在這場戰爭搞成這樣一條戰線?”
**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回答說:“他過去想,現在正在計劃,而且希望以後能實現這樣一條戰線。為什麼?因為張伯倫所麵臨的問題不隻是希特勒,還有印度造反問題,和他本國人民中有人造反問題,而蘇聯卻支持殖民地的革命和資本主義宗主國裏的人民運動。因此羅斯福也同張伯倫。”
**的回答回避了現實的思想邏輯,而用將來的矛盾加以解釋。斯諾放棄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又向**提出了一個問題:“歐洲戰場對日本在遠東的戰略和日本的外交政策會產生什麼影響?”
“日本會利用歐洲戰爭來達到兩個目的。”**說,“第049章中在南方使用。那時日本就可能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因為這個群島是日英正麵衝突的中間站,它是英國重要的勢力範圍,但卻不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軍國主義者對荷屬東印度群島很垂涎,因為那裏的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如果英、法、美采取幫助日本的政策,使日本能打敗中國,它們等於是武裝起日本,讓日本將來進攻它們自己。
“日本希望在這次世界大戰中富強起來,羅斯福也想戰爭財。羅斯福想贏得資本主義世界中的領導地位。他要張伯倫做他的秘書,日本做他的一個衛士——他的後衛,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做他的前衛。但是他對斯大林直搖頭,說斯大林對他毫無用處。”
**說話一長,總要說一些俏皮話,或者簡練的警句,或者打個生動的比方,使聽者輕鬆而愉快,氣氛為之活躍而融洽。
斯諾問:“那麼,你是否認為歐洲戰爭可能對中日戰爭的結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答:“如果英、法、美采取給日本以物質幫助的政策,則可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不然的話,中國依靠自力更生,能夠而且應該會在這個世界戰爭和混亂的時期中戰勝日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