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五中國紅區探訪熱6(1 / 1)

華夏書庫斯諾的陝北之行以及他的《紅星照耀中國》中也凝聚著尼姆的心血和汗水。***

斯諾下決心去陝北冒險,得力於尼姆的推動,當斯諾還有些猶豫舍棄不下一帆風順的事業和生活時,尼姆說:“絕對沒錯!無論如何,你必須去一趟。”“如果我能去,我會跟你一同去的。”以後一段日子,斯諾開始接種各種疫苗(盛傳西北流行各種傳染病),尼姆則忙著購買物品,編寫和清打采訪提綱。

斯諾一去,數月無音信。尼姆雖然心急如焚,但她倒是希望斯諾能夠呆得久一些,采訪到精彩的材料。1936年9月,她收到斯諾的來信:“我多麼希望你在這兒,共同分享我的經曆啊!”然而,當她10月初到達西安,準備去陝北同久別的丈夫相會,一起工作的時候,**駐張學良處代表劉鼎勸她立即離開西安,主要是以防招致對斯諾的注意。如果斯諾被現,就會眼睜睜失掉他拍攝的膠卷和采訪筆記。尼姆顧全大局,很快便返回北平。

斯諾從陝北回來後,正沉浸於勝利的喜悅時,尼姆突然想起斯諾膠卷的重要性,她立即帶著膠卷,乘上黃包車,到照相館去了。一同帶去的還有**在保安親手交給斯諾的那些舊照片,她打算翻拍。在這些照片裏,每頂破爛的紅軍軍帽上麵的紅星都清晰可辨。尼姆提心吊膽,唯恐膠卷在阿東照相館“丟失”,她希望衝膠卷的人不懂得這些東西的價值就好了。慶幸的是不僅沒有“丟”,而且衝洗效果非常好。

在斯諾回家後的六個星期裏,尼姆全力以赴,整理斯諾采訪回來的資料。她對著照片,辨認所有那些人名字和麵容,並根據斯諾零亂的筆記,坐下來撰寫大段大段的傳記性標題。為了使斯諾能夠在盔甲廠13號小屋內安靜地寫作《紅星照耀中國》,尼姆承擔了斯諾寫作之外的一切事務。她照料他所有郵件,接待來訪賓客,免費分送斯諾的幾篇西北訪問記和一些照片。前文所提到《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的幾篇主要稿子,都是經尼姆抄清、核定送交王福時的。她後來在致王福時的信中指出:“我們傾全力使它盡快出版,而你就把中譯本突擊出來了。這是一次真正的中美合作。”

1937年4月,尼姆在協助斯諾創辦了《民主》雜誌(英文)之後,離開北平,去延安搜集斯諾前一年未及采訪的所有紅軍領導人的況。這包括斯諾走後才長征到達陝北的朱德、賀龍、徐向前及二方麵軍和四方麵軍的況。她在延安(1937年1月,**和**中央由保安遷往延安)等地呆了四個月,會見了包括**在內的許多人,提出了數以千計的問題,並寫了34個人物小傳。後來,她根據這次采訪的材料,定成了《西行漫記》的姊妹篇《續西行漫記》以及另外3本書。

斯諾對尼姆的延安之行,提出過許多寶貴的建議。他要求尼姆“收集一切可以收集的材料,收集得越多越好”,“隻要能拍攝,什麼照片都要”。他建議尼姆拋磚引玉,設法引起**的哲學辯論,把它記錄下來.寫成對話的形式。

尼姆把斯諾急需的材料及時轉給他。6月13日,她托從延安回北平的王福時,給斯諾捎回她拍攝的14盒膠卷及其他材料,並提醒斯諾“注意保存”。

五十年來,當世界各國的讀者閱讀埃德加·斯諾的名著《紅星照耀中國》的時候,恐怕極少有人知道該書部分章節的原始材料是由海倫·斯諾提供的;書中幾十幅珍貴的照片,其中十多幅為海倫·斯諾所拍攝。所以確切地講,《紅星照耀中國》不僅是斯諾一次旅行的成果,而是斯諾夫婦兩次旅行的產物。

在《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過程中,尼姆和斯諾有過很多爭論,包括全書節,也有過不同的意見。

斯諾要妻子把**的生平材料壓縮一下,為他的書做些摘要。他準備用自己的話,把其中某些部分重新寫一下,尼姆驚呆了,當即提出異議:“可這是經典著作,是無價之作!”她認為,**生平材料,要成為斯諾著作的心髒,成為脊梁。它以完美的形式,展示**的整個背景。她認為不應改動原材料,而應該使用**向他講述時的原話。“為什麼呢?這就像在弗治穀請喬治·華盛頓講革命的故事一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