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錢不要緊,你準備用賣麵包賺來的錢,一點點把債務還清。
假設你經營一個月的麵包店,扣除人工稅費等各項成本,淨利潤賺到3萬元。
那麼用不到一年時間,你就可以還清銀行貸款,不用擔心破產跳樓了!
總之吧,你是個壞人,根本就沒打算做善事。你想的隻是自己,隻想從過高的負債中,解脫出來。
這樣你的店會慢慢開始為你贏利,多賺的錢可以用來接濟窮人,因此這樣的“壞”反而才是“好”。
(07)
陽明先生說:“無善無惡心之體。”
人的行為,本無善惡之分。
不過是趨利避害,求存而已。
趨利不可逾越法律,避害不能傷害別人,這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行為規範。
隻有在這個基礎之上,你的善行才會起到作用。失去這個條件,你的善行就形同於在跳樓邊緣試探。
(08)
我們到底要不要做善事兒?
當然要的。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老弱,賑濟災貧,這是人類天性,怎麼可以不做?
但老輩子人也曾說:“錢有仨借倆不借,窮人家孩子讀書沒錢,這個要借。喜葬之事,這個要借。疾重危患,這個要借。”此三者或是人力無法抗拒,或是幫助上進者,不扶助有愧於心。但其他方麵的善行,一定要遵循趨利避害的法則:
——趨利,就是你的行為,符合人類上進的天性,能夠讓追隨者從中獲得安身立命之基。如美國的潘娜拉麵包店,它隻需要正常經營,每年拿出一筆利潤,幫助貧民窟的孩子,這就夠了。但它非要對抗這種正常的規律,最終落得了連自己的員工都無顏麵對。
——避害,就是你的善行,不能助長人性中的消極因素。全國父老鄉親都知道,一旦你幫了沒有廉恥不講信用的人,幫了不求上進的人,就會被對方死死纏住,並最終將你拖到與他同樣的境地。
趨利,不是謀利。
而是鼓勵人性中的積極因素。
避害,不是明哲保身。
而是不與人性中的消極因素合汙。
隻有符合人類的趨利避害法則,這時候你想的,才會是對的。你所做的,才會是正確的。
(09)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說: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小善,就是我們未假思索,下意識的舉動。
表麵是施惠於人,實際是縱容了人性中消極的因子,反而遺患無窮。
大善,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
任何事情,一旦深思熟慮,就會經過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起初看似合理的想法,細想卻發現與人性衝突,與經濟規律悖逆。正如潘娜拉麵包店,想到的隻是把商業與慈善糅合起來,既能夠維持商業運行,還能夠喚醒人心中的愛,多好。但當你拿起筆來,仔細計算一番,才知道這種想法,純粹是當事人腦殼進水。
我們所說的深思熟慮,不是呆坐在沙發上內心糾結,而是求之於理性,把問題予以量化。問題一旦量化,就脫離了主觀想法,數字是極殘酷的,它不理會我們的主觀願望,不會欺騙我們。心理學也好,經濟學也罷,都是揭示了人類的自欺的心理,所以它們能夠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想法錯了,知道自己做錯了。一旦我們知道自己的想法總會有不對的時候,做法也有可能不盡如人意,我們就開始邁向智慧了。智慧階段,無適無莫,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更不會因為自己的愚蠢,而責怪這個世界不友善。事實上,這個世界充滿了善與美,隻是我們停留於錯誤的想法裏太久太久,任何時候一旦走出來,就會看到繁花無盡,落英繽紛,就會達到為所欲為,行無逾矩的理想認知階段。這時候我們的善念善行,才會真的牽動人心,引爆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