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權力的迷失 (1)(1 / 3)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史記·秦始皇本紀》

宦官是中國封建集權製度的產物,它始終伴隨著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而周期性地為禍社會,流毒全國,給當時的政治帶來危害,給當時的人民帶來災難。宦官是刑餘之人,身心遭受嚴重摧殘,而且宦官處在深宮之中,目睹皇上及嬪妃花天酒地的奢華生活和不可一世的權勢,日久天長,也染上權力之欲。在昏庸無能的君主當政時,宦官就更容易把持朝政,為所欲為。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凶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鹹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複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歎:“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麵都遠遠超過我。”

蒙恬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熏陶。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到了蒙恬這一代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蒙恬還有一個弟弟叫蒙毅,後來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成為了秦朝的重臣。秦始皇外出時,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與始皇共乘一車,在朝時又侍從始皇的左右。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謂好不了得。秦國的其他將相都不能與他兄弟二人爭寵。由此可見,蒙氏家族世代為將,戰功顯赫,到了蒙恬這一代更達到了事業的頂峰。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第五次巡幸天下的旅途中染了病,車駕行至巨鹿郡南部的沙丘宮平台(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大平台)時,病重不起。7月丙寅這一天,皇帝在病榻前口授遺詔,賜送遠在北部邊境監軍的長子扶蘇。遺詔由趙高筆錄,主要內容是“(扶蘇)將所監領的軍隊托付與將軍蒙恬,迅速趕到鹹陽主持喪葬”。遺書加封後尚未送出,始皇帝駕崩,享年50歲。

秦始皇有子女二十餘人,其中兒子15人,長子是扶蘇,幼子是胡亥,另外知道名字者,尚有公子將閭和公子高;女兒10人,史書上曾經提到過的,有李斯的兒媳,也就是李由的妻子。扶蘇為人剛毅而武勇,信任屬下,既能取信於人,又能激勵用人,最為始皇帝所器重,也為朝野上下所服膺。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大舉焚書坑儒。扶蘇勸諫始皇帝說:“天下初定,遠方的百姓尚未能安集,諸生都是誦讀孔子、因循守禮的人,父皇以重法嚴懲,兒臣恐怕天下不安,望父皇明察。”秦始皇大怒,發落扶蘇出京到上郡,去蒙恬所統領的北部方麵軍中出任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