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權力的迷失 (1)(2 / 3)

始皇帝晚年有一大疑政和失政,就是沒有立太子,明確皇位繼承人。扶蘇是長子,賢明而為皇帝器重,是朝野上下公認的繼承人。扶蘇的離京外放,對於皇帝的繼承問題和始皇帝晚年的帝國政局,不可不謂有重大的影響。

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關係融洽,一體同心。

蒙恬的弟弟蒙毅,多年以來,一直在始皇帝的身邊擔當樞要重職。扶蘇是皇長子,皇位的第一繼承人;蒙恬是帝國北部軍大將,兼任首都地區的軍政長官——內史;蒙毅是內廷中樞政要,始皇帝最親信的侍從大臣。扶蘇與蒙恬共事,內有蒙毅的支持,皇長子與蒙氏兄弟在政治上攜手聯盟,成為始皇帝之下最大的政治勢力。扶蘇繼承皇位之布局,也由此形成。

焚書一事,出於丞相李斯的建議。李斯是法家,他反儒反分封,對於先王之政和仁義道德都不以為然。扶蘇反對焚書坑儒,為儒生說話。他在政治主張和政策上,自然與李斯對立起來。

而在人事上,因為扶蘇與蒙氏聯盟的關係,李斯也自然是站在了對立麵。趙高是胡亥的老師,為了擁立胡亥,必須消滅扶蘇。他與扶蘇之間,是政治上的不能相容。趙高與蒙氏之間有嫌隙,主要是個人間的私怨。

趙高在中車府令任上時,曾經犯有大罪,交由蒙毅審理。蒙毅依法判處趙高死刑,剝奪其官職,削除其出入宮內的門籍。由於事關始皇帝身邊近臣,蒙毅判決後交由始皇帝複審定奪。始皇帝赦免了趙高,不久,官複原職,繼續擔任中車府令。死裏逃生以後,趙高的內心深處根植下了對於蒙毅及其蒙氏一族的仇恨。

始皇帝在位,李斯因始皇帝的信賴而偏安,一旦扶蘇上台,首當其衝的政治變動,無疑就是李斯。宦官趙高是久在內廷深處的人物,他對權力極為敏感,他有自信說服李斯,因為他透徹地了解這種局勢,也了解李斯的為人。

趙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對他立胡亥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趙高對李斯說了他的打算,李斯卻一口回絕。趙高不慌不忙地說:“李丞相,您最好再好好考慮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勞能和蒙恬相比嗎?您的威望、您的計謀能和蒙恬相比嗎?況且,扶蘇對您的信任也沒有對蒙恬的深,假如扶蘇即位,那丞相的職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還會有您的地方。丟掉丞相倒是小事,身首異處也不是沒有可能。您還是好好想想吧,命運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裏。”李斯權衡利弊,終於和趙高走上了同一條不歸之路。

趙高說動李斯後,興高采烈地向胡亥彙報:“臣下奉太子之明命通報丞相,丞相豈敢有不奉命之心。”胡亥大為高興,三頭政治同盟結成。

胡亥、趙高、李斯聯手,開始奪權的政治行動。奪權的首要,是消滅最大的競爭對手扶蘇。扶蘇的背後有蒙氏和三十萬秦北部軍,不可力取,隻能謀奪。李斯與趙高迅速銷毀始皇帝賜送扶蘇的書信,另外製定遺詔,以丞相李斯承受皇帝遺言的方式,立胡亥為太子,同時賜書扶蘇、蒙恬,譴責賜死。偽造的遺詔具文如下:“朕巡遊天下,禱祀名山眾神,以求延年益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領軍數10萬屯駐邊疆,十餘年間,不能前進,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反而多次上書誹謗朕之所為,因為不能回歸京城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身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將軍蒙恬輔佐扶蘇居外,知其謀而不能匡正,為人臣不忠,賜死。屬下軍隊,交由副將王離統領。”

李斯、趙高和胡亥,用車密載始皇帝遺體,瞞天下巡遊千裏,大體上圍繞上郡環行,其用意,乃是配合遺書的發送,製造皇帝出巡北疆的行動,鎮撫北部軍隊,威懾在上郡的扶蘇和蒙恬。始皇帝死時,正值夏天,驅屍巡行,遺體腐爛發臭,於是命令車載百斤鹹魚,以擾亂屍體的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