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為中統局斂財(2 / 3)

於是葉秀峰致電三河公司的管理者,要求他們先在上海成立一家“韓國人民黨”協會,自稱奉行三民主義,並將三河公司下屬的工廠全權交由人民黨,然後再假以人民黨之名將半數資產贈送給中國國民黨。人們都知道,蔣家天下陳家黨,國民黨的“黨”是二陳說了算的。財產歸屬國民黨黨部,陳果夫自然就有權力分配三河公司的半數資產。陳果夫利用此計謀,將三河公司的半數資產移交給了中統局。

得知陳果夫打自己的主意,宋子文非常生氣。於是讓人放風出來:宋子文不是好惹的,德昌卷煙廠之煙葉絕不白白送人。

陳果夫見宋子文跟自己幹上了,於是以國民黨中央名義致電宋子文:“現在黨費緊張,這批煙葉撥給中央財務委員會,以免將來黨費不足時,還要由國庫撥付。”

見陳果夫玩硬的,向來吃軟不吃硬的宋子文隻好作罷,將煙葉撥給了中央財務委員會。後來陳果夫讓中央財務委員會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指定撥給季源溥,以便讓德昌卷煙廠恢複生產,幫資金緊張的中統局“造血”。

除了這個三河公司外,葉秀峰還命令各地的中統特務接手企業、公司、酒店、商場若幹,並且興辦了不少工廠,其中最令葉秀峰感到滿意的還是永業鹽業公司。

其實在此之前,中統局介入鹽務行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徐恩曾執掌中統局時期,大特務顧建中就在兩淮鹽務管理局擔任局長。鹽務管理不僅是個肥差,而且“淮鹽”更是有著“煮海之利,兩淮為最”的說法。淮鹽以巨大的課稅財源備受曆代朝廷和政府的關注。在奴隸社會,淮鹽是奴隸獻給奴隸主的貢品之一;在封建社會,淮鹽又是國家的重要財源,在唐宋時期,鹽稅常占國家整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兩淮鹽稅又占全國鹽稅收入之首;在清順治年代,兩淮鹽稅收入占全國鹽稅總數的62%;民國時期,兩淮鹽稅占全國鹽稅收入三分之一以上;解放戰爭時期,兩淮鹽業曾是革命軍隊的重要經濟支柱,兩淮鹽場曾有“華東金庫”之稱。後來顧建中雖然離開兩淮鹽務管理局,但是他對“淮鹽”有了充分的認識,他強烈建議葉秀峰籌建鹽場。

顧建中為了打動葉秀峰,先從“淮鹽”曆史說起:“葉局長,鹽自古以來就是好東西啊,早在吳王闔閭時代,兩淮地區就開始煮海為鹽。漢武帝招募民眾煎鹽,刈草供煎,燃熱盤鐵,煮海為鹽,晝夜可產千斤。唐代開溝引潮,鋪設亭場,曬灰淋鹵,撇煎鍋熬,並開始設立專場產鹽。到宋代,煮海為鹽的工藝已很成熟。可以說‘煮鹽’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鹽是百味之王,更是能量之源。人可以一日不吃東西,但是不可以一日不進鹽!”

“有這麼厲害?”葉秀峰將信將疑。

顧建中繼續解釋道:“你想想看,中國4億人口,每天人均至少一勺鹽!4億勺鹽是個什麼概念?恐怕就是一座高如五嶽的鹽山啊!更何況,兩淮的鹽務,共黨也一直盯著不放!如果幹,就要趕在共黨前頭!”顧建中見葉秀峰仍不為所動,便繼續說:“全國上下,從事曬鹽的公司有很多。大大小小數萬家是有。但是這些鹽場還不足以滿足日常之需。從市場角度分析,開鹽場是非常有市場空間的!但是曬鹽的成本非常低,可以說除了人力,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如果我們想賺錢,幹脆去兩淮開鹽場!”

“可是你已經離開兩淮鹽務管理局多年,鹽業部門的情況你可否了解?”葉秀峰小心起見,還是持懷疑態度。

不過顧建中早有準備,他繼續為葉秀峰答疑解惑:“雖然我離開鹽務局多年,但是我對那裏的情況還是比較熟悉的。首先,在各地鹽業部門擔任要職的官員,多數都是當年我開班培養的人。他們不念恩情也會念舊情,一定會幫我們打掩護的!況且咱們中統局一直跟鹽打交道,各方麵的勢力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