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改名換裝的中央黨員通訊局(2 / 3)

除此之外,黨通局也開始向其他機構滲透。經陳立夫和葉秀峰決定:在全國各省市地區的統計室內增設一個科,這個科的主要工作是配合主計處統計局第六科、第七科的統計工作。後來葉秀峰還要求統計局劃出四分之一的人員為黨通局提供後備支援。如此一來黨通局的外延單位從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張“統計”網絡,葉秀峰感到十分高興。

二、人口局第四處

該部門是黨通局成立的第二個外延單位。內政部部長張厲生原本打算將原來中統局全部接手過來,沒想到遭到立法院的一致反對。為了給陳立夫、葉秀峰一個人情,張厲生決定在內政部開設一個外延部門幫助黨通局,於是這個內政部人口局第四處就誕生了。

該處處長是前任局長徐恩曾的機要秘書張國棟。該處下設三個科,其中三個科科長分別是周汝唐、李道生、劉國剛。該處共計29人,都是原中統局派過去的特務。該處的主要任務是:對外任務是人口政策的研究和人口問題資料的搜集;秘密任務是黨派人事登記,並對黨派重要人物(主要指共產黨、民主黨派、進步人士等)進行檔案登記編卡,供蔣介石之用。

1949年夏天,由於內政部和社會部合並,該處並入內政部戶政司,而原本的處室單位也下調為科室單位。不過好景不長,隨著蔣介石兵撤台灣,這個部門便就地遣散了。

三、特種經濟調查處

1947年,國民黨公布“行憲法規”後,選任了國民政府委員和五院院長,青年黨負責人陳啟天謀得了政務委員和經濟部部長職位。陳立夫找到陳啟天:要求在經濟部設立外延單位。陳啟天知道陳立夫在黨內的地位,於是巴結陳立夫,同意在經濟部增設一個特種經濟調查處。而這個特種經濟調查處就是黨通局的第三個外延單位。後來葉秀峰按照陳立夫的要求,讓本局統計處處長鄭堯泮出任特種經濟調查處處長一職,趙毓麟為秘書,青年黨派姚仲良為副處長。該處下設四個科和一個室,其中一科、二科、四科是黨通局派來的陳伯中、鄭鑄、餘中瑜。而三科、一室則是青年黨派的人。

特種經濟調查處與老中統局的特種經濟調查處有所不同,新組建的特種經濟調查處工作範圍更大,並且在各個經濟中心以及交通樞紐設立了經濟調查站,類似於中統局在各地的“特務室”,形成一張“經濟調查網絡”,可見陳立夫和葉秀峰還是非常有野心的。各地區經濟調查站設主任一名,調查員若幹,這些人員大多是原中統局地方調統室“轉業”的特務。比較出名的幾個經濟調查站有:重慶站、天津站、武漢站、廣州站、蘭州站、太原站、濟南站、青島站等等。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葉秀峰考慮到上海的特殊性,則專門成立了經濟部特種經濟調查處上海辦事處(比地方站點級別高)。無論是辦事處還是調查站,都是一個類似於區域分公司性質的掛牌的行政單位,並且可以對外向各單位行文。

當然這些分站點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是經濟調查處上海辦事處。此處設在上海勞爾東路1號(原日偽行政院院長周佛海的住宅)。這裏環境優美,交通方便,簡直如同療養院一般。後來葉秀峰委任趙毓麟擔任上海辦事處主任,與此同時趙毓麟還兼任經濟部駐上海證券交易所監理員一職。

以上三個外延單位雖然各自披著不同的“外延”皮囊,但實際上由黨通局、葉秀峰一手把持。葉秀峰不但有外延單位的人事任免權,同時每年還將定期對外延單位人員進行考核、登記。在薪金發放方麵,葉秀峰充分考慮到調動外延單位人員的動作積極性,除固定薪金外,他還增發年終獎、各種福利以及優撫費、婚喪補助等等。仔細算一算,外延單位的員工薪水似乎比黨通局內在編員工的薪水還要高。葉秀峰就是采用這種“施之以小惠”的辦法從而達到統治、籠絡的目的。

黨通局雖然成立了,但是難掩其頹勢。

在種種情況下,葉秀峰不得不親自主持局內各個工作,並製定出一份“工作改進意見”,其意見如下:

甲、關於機構方麵者:本局現有機構未臻緊湊,各部配合,亦欠靈活,故效能亦鮮。症結所在:一為機構龐雜,駢枝多於實務;二為分工尚欠合理,職責不專;三為若幹單位有人無事或有事無人,不能發揮實效;四為中心業務部門受編製拘束,拓展遲緩;五為臨時會組設置太多,會商耗時,計劃多於執行。改進意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