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改名換裝的中央黨員通訊局(1 / 3)

中央黨員通訊局,就是二陳給中統局取的另一個名字。徐恩曾曾這樣叮囑過手下的特務:“做特務不要做豬八戒,而要做七十二變的孫猴子!”中統局也是如此,變來變去是中統局的一貫特色,換個名字無非是為了掩人耳目。在政協會議上,民眾強烈要求蔣介石做出承諾,取消特務機關。於是乎,蔣介石按照事先與二陳商量好的辦法冷靜發言,做出了四個承諾。

所謂四個承諾,就是:釋放政治犯,保障各項自由,取消一切不合理禁令,取消特務機關。

會議結束後,蔣介石再次找到二陳,並囑咐二陳,一定要把事情辦好,否則他實在不好在公眾麵前交代。

中央黨員通訊局的名字,也並不是信手拈來的。

1946年,蔣介石下達指令,指定張道藩、餘井塘、戴笠、葉秀峰、唐縱、鄭介民、李士珍等人組成一個七人研究小組,由陳立夫主持,共同研究對策,探討中統和軍統的“換裝”一事。

這七人小組再三討論,提出了方案一,即將中統改為類似美國FBI一樣的立法機構,隸屬司法部。這個方案一經推出,就得到了蔣介石的好評。但是當時國民黨司法部部長卻以“輿論”為借口,堅決反對將中統歸屬司法部。這讓七人小組非常撓頭,二陳非常著急,他們急於給中統一個落腳之地。隨後,他們提出了方案二,即將中統劃歸內政部。為了確定該方案的可行性,二陳先行找到內政部部長張厲生征求意見,張厲生本是CC係成員,所以痛痛快快答應了二陳的請求,同意將中統局改為調查局,隸屬於內政部。二陳這才放心地提交了方案二,可沒想到,此方案送到立法院後,竟然又遭到許多立法委員的反對,說中統跟內政毫無關係,於是方案二迫不得已也擱淺了。二陳十分沮喪,沒想到給中統局找個落腳之處這麼難。萬般無奈之下,二陳又提出第三種方案,將中統局掛在黨務部門名下,改名“中央黨員通訊局”。這一次,中統局的“換包裝”方案終於得到一致認可,中統局終於舊酒裝在了新瓶裏。

新中統局成立以後,主要任務還是“特務活動”,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陳立夫在擔任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十年後,終於再次接手“中央黨員通訊局”,局內的一切人事全由陳立夫統一安排。陳立夫在安排中央黨員通訊局的人事時,完全以原中統的班子為基礎,隻是略加調整。葉秀峰雖然還是局長,但是真正垂簾聽政的,卻是陳立夫。

“黨通局”的大骨架沒有發生變化,隻是砍掉了不少閑雜人員,以體現國民黨黨務部門“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充分發揮黨的核心領導作用”這一宗旨。和上節我們所提到的葉秀峰的裁員行動近似,葉秀峰在黨通局成立後,提出了建議:黨通局的首腦、通訊以及黨務調查處必須保留,其他部門可根據任務情況進行有目的的刪減。葉秀峰的提議得到了陳立夫的認可,於是所謂的“重組”拉開了帷幕!

重組後的局長是葉秀峰;副局長郭紫峻、季源溥;主任秘書王述先;秘書萬大宏、潘澤筠;總務處處長韓克溫;特務處處長杜衡,副處長黃九成;研究處處長徐兆麟,副處長王惟理;常務處處長王秀春;特種經濟調查處處長鄭堯泮;登記處處長張國棟;交通處處長王勁;人事室主任劉光煜;會計室主任郭功豐;督察室主任王保身,副主任霍誌徽;訓練委員會主任蔣靜一;紀律審查委員會主任王述先(兼),副主任馬紹伯;專員室人員無定額,由葉秀峰直接領導。

重組後的秘書處下設有三個室:機要室,主任原汾;譯電室,主任陳真;密電研究室,主任武子明。原中統局所屬各省黨部的調查統計室,根據實際情況改為省黨員通訊室,其組織與人事均無變動。

之後,黨通局又建立了三個外延單位。所謂外延單位,就是延伸在各個機關中的科室。這些科室表麵看似隸屬所在機關,其實受“黨通局”的控製。這三個外延單位分別是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內政部人口局第四處、特種經濟調查處。

一、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

該局是“黨通局”最早成立的一個外延單位。該局局長是吳大鈞,主計長是陳立夫的叔叔陳其采。主計處原有五個科室,後來為了工作需要,又增設兩個科室,即第六科、第七科。所有的人員均由陳立夫和葉秀峰安排。其中原第三處處長王秀春擔任統計局幫辦,主要負責領導第六科、第七科;王宗梧擔任第六科科長,張義成擔任第七科科長。另外還安置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四十餘人。但是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第六科、第七科雖然隸屬主計處統計局,但該局卻不能幹涉兩個科室的工作,簡直就是一個“怪胎”!第六科主要負責行政效率統計,第七科主要負責施政成績統計。為了提高第六科、第七科的業務能力,葉秀峰也效仿徐恩曾開設學習班的方式辦起了統計講習班。為此,他還專門請主計處統計局的副局長朱君毅進行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