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組建一個龐大的中統局,徐恩曾實施了以下五種“招聘”製度。
第一種,開辦訓練班,如綦江訓練班、米亭子情報人員訓練班、蔭廬電訊訓練班、譯電人員訓練班、統計工作人員訓練班等,通過這樣的培訓班,從國民黨內部吸收骨幹加入中統局。
第二種,公開招收,如外層糧食調查隊的人員,就是借用糧食部的名義公開招考的,在該隊的工作結束後,從其中挑選一部分,調入中統局工作。
第三種,國民黨內部特務,在受到軍統排擠後,到中統局任職。
第四種,原中統外圍分子,提升為“調工”,吸收到中統局本部擔任特務。
第五種,由中統其他部門官員或者中統特務私人介紹加入中統局。
數以萬計的特務進入中統局之後,根據各自的特點又劃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包括調工、黨員調查網、通訊員、外圍分子和特情。
一、調工
所謂“調工”,就是調查工作人員,也就是“特工總部”時期的特工。凡是在“調工”人員登記表上登記並填報誓詞,並交納4張2寸免冠照片、寫過自我介紹的,均可以稱之為“調工”。可以說,“調工”是有名有姓有“身份”的工作人員。當然調工也分三類:專任專職、兼職、義務,這種劃分方式基本按照現行的企事業公司的用人製度進行劃分。
專任調工指現任的職業特務,這種特務也就是所謂的全職特務,所有的薪水由中統局支付。
兼任調工,後來大多轉任財政、司法、黨務和行政人員,這些人從事的特務活動與專任調工而言相對較少,屬於兼差。他們除了一份兼職薪水和車馬費、勞務補貼等,還有另外一份主業。
義務調工,這種是純粹義務貢獻型的特務,而且不收分文薪水。此類調工多數抱有個人目的,從而倚靠中統局,比如靠出賣情報賺錢或者利用特務掩護從事一些非法勾當。
以上三種“調工”均要在“調工人員登記表”上填寫個人簡曆和誓詞,以作備案,凡是日後做了違反規定或者誓詞的事情,均會遭到嚴厲懲罰。
二、黨員調查網
黨員調查網是由暗藏在國民黨黨政機關的中統特務組成的,中統局對這些“滲透細胞”非常重視,由徐恩曾直接調配。黨員調查網一般分布在各省機關以及黨政單位中,由所在地的“特務室”掌控、調用。黨員調查網的發展方式類似於現在的“傳銷”,比如發展一個人,可以得到相應的人頭費。後來,黨員調查網越來越大,據相關資料統計,有10萬人之巨,儼然是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徐恩曾野心十足,為了在各地發展“滲透細胞”,規定各省“特務室”每年至少發展500個“細胞”,以擴大黨員調查網。
三、通訊員
通訊員分學生通訊員和特約通訊員兩種。學生通訊員通常指的是在校學生,此類通訊員由中統局第二組第四科主管,每年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暑期講習會”,對這一類學生通訊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訓。特約通訊員則是最普通的基層通訊人員,這一類通訊員一般由省室第三科領導,人員廣泛、數量極大,在全國有10萬餘人。
四、外圍分子
外圍分子指中統局的外圍組織人員,比如有“三民主義革命青年社”和“學生生活社”等,參加這些組織的人員統稱為外圍分子。
五、特情
所謂特情,是“特殊情報工作人員”的簡稱。這一類人通常暗藏在革命團體以及進步團體中,是特務中最機密的一類,一般由徐恩曾等人直接調配。這一類分子通常采用“隱身術”,打扮成“進步人士”,混入進步團體。比較出名的代表人物有後來擔任中統特務處副處長的黃九成、王惟禮等。特情的工作方法,一般分為“打入”和“拉出”兩種。所謂“打入”,就是潛伏在進步組織裏麵,破壞進步組織;所謂“拉出”,就是對某革命團體或者進步團體中的人員進行有目的的綁架、暗殺以及策反等工作,將其成員拉至中統特務陣營。
中統組織的人事管理製度與眾不同,作為一個特務機關,首先,它依照的是軍事編製,徐恩曾是中將組長,而其下屬也是校、尉等軍銜。但搬到重慶之後,中統局既不屬於文機關,也不屬於武機關,屬於國民黨的黨務機關。但中統的工作人員卻享受不到黨務機關的待遇,每人每月僅有110元錢的生活費。蔣介石撥發的機密費,主要用於搞破壞活動;中央秘書處撥發的經費,主要用於支付中統特務的薪水;財政部、交通部、經濟部等撥發的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組織專項活動。中統局人員眾多,又沒有多少實業支撐,主要經濟來源是政府撥款,所以中統局人員收入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