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主要負責中央黨部各部處和中統局的各項統計,此處成立已久,處長是鄭堯泮,後來此人開辦統計人員訓練班,主要任務是擴大檔案工作,與特種經濟調查處相呼應,調查研究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主要人物,並將其重要人物的資料製成類似今天“三國殺”之類的名片,供國民黨高參參考。國民黨內部的重要反共資料,比如《中共組織係統圖》、《中共黨員發展統計》和《中共活動大事年表》,都出自該處之手。
特種經濟調查處成立於1940年,前身是中統局第三組的經濟科,該處成立後,首任處長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前工作幹部訓練團團長陳介生。該處的全部經費由國民政府財政部、交通部和經濟部負擔,不依靠中統局,因此該處人事安排完全由陳介生提出名單,再由中統局加以委任。該處的表麵任務是獲取淪陷區的經濟情報,實際是獲取敵後解放區和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區的活動情報,這些情報經中統局加蓋信印後分別送交財政部、交通部和經濟部。由於經濟獨立,加之有CC係代表人物朱家驊撐腰,所以處長陳介生不受徐恩曾管製,故陳介生與徐恩曾素有恩怨。1941年,徐借口陳不服從命令,將其扣押,隨後,徐恩曾與朱家驊協商後,委任李超英繼任處長。
中統局的五室,分別是秘書室、人事室、機要室、會計室、專員室。
秘書室主要負責整理中統局內的各種檔案文件,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
人事室歸局長室所管轄,主要責任是中統局內的人事任免權。人事室後改名人事處,孫翼謀、章祖模、楊為等人先後擔任該處處長。
專員室由徐恩曾一手掌管。這個專員室裏的專員“虛虛實實”,不僅人員流動、變化大,而且專員室內的“專員”職位彈性大,人數也沒有特定限製,不過通常都在30人左右。另設次專員室,次專員室就是“超級特務”的集中營。
機要室主要負責中統內各機要文件的整理和歸納,李宏基、袁木芬先後擔任該辦公室主任。
會計室,主任李光灼,下設出納、審核職位等。會計室後升級為會計處,負責經營聯益儲蓄銀行、湖南沅陵金礦和聯益農場等。
此外,中統還有四個委員會,即訓練委員會,主要負責加強中統人員的政治訓練和技術訓練;紀律審查委員會;海外工作委員會和黨網建立與運用委員會。
後來,中統局還成立了一個所謂的“重慶實驗區”,該“區”設在重慶市神仙洞的“德園”裏。這個實驗區,其實是徐恩曾在重慶搞的一塊“試驗田”,主要目的是“示範”。在這個試驗區內,徐恩曾采取了大量新穎的特務方式,用來對抗日戰線上的共產黨,不斷進行情報搜集和破壞等活動,並將這些新穎的特務方式作為“新式武器”加以推廣。“重慶試驗區”的區長先後由青幫頭子陳慶齋、陳建中、周光亞等人擔任,本部還下設總務、組訓、情報和行動四個科,領導城區、沙磁、新市區、江北、南岸、巴縣、北碚、南泉等八個分區以及青木關工作站。實驗區根據徐恩曾的指示,一直對中共辦事處、八路軍辦事處和《新華日報》辦事處進行秘密監視,每天向徐恩曾彙報。
除上述組織機構外,徐恩曾還親自主持一個名叫“生廬”的機構。“生廬”由少數曾任國民黨省黨部委員的中統高級特務組成,專門負責秘密陰謀破壞和特務技術研究。
中統局本部內,還有“積極檢查隊”、“糧食調查隊”等小組織,這些小組織的人數均在100人以上。
中統局成立之後,比原來的“調查科”和“特工總部”有了實質性的擴展,起初那個唯唯諾諾的徐科長也堂堂正正地當上了“局長”。
中統局的人員眾多,細胞不斷分裂繁殖,最終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有秩序的特務情報組織。中統局人事科科長孫翼謀曾這樣說:“1941年的時候,中統局大概有13000名正式的調查人員。”擁有這麼多成員,恐怕是陳立夫和徐恩曾最初都未曾想到的。後期的中統局,與起初隻有幾十人的黨務調查科不能同日而語。據統計:當時中統局的本部有488人,實驗區有137人,各省市有9655人,各部單位有2000人,民眾團體有300人,外圍骨幹有690人,共計13270人。直到1945年葉秀峰取代徐恩曾,中統局的在編特務也有13270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