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徐恩曾爭官(1 / 3)

徐恩曾是個非常有野心的人,自從進入“調查科”後,他就開始編織自己的特務帝國了。先是立山為王成立了“特工總部”搞出一個土司令的角色,後來加冕“中統局”,徐恩曾由科長到局長真是嘔心瀝血啊!1942年,徐恩曾兼任交通部政務次長以後,由於種種原因,他犯了“官癮兒”,以至於他深陷種種惡鬥旋渦不能自拔,最後導致丟官。

當上交通部政務次長以後,徐恩曾的野心進一步膨脹。他覺得自己離飛黃騰達的時日已經不遠了。但是蔣介石出於“保護”徐恩曾的目的,還是找他談了次話。蔣介石語重心長地對徐恩曾說:“安排你出任這一職務,是黨國對你的支持和信任,希望你不要讓黨國失望,好好工作!”

徐恩曾有些激動:“謝謝委員長對我的期望,我不會令你失望的。”

蔣介石進一步補充道:“其實安排你這個職務,還是為了特工工作的需要,你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和工作經驗,在全國交通範圍內布置一個完整的調查網,以便在更大範圍內開展特工工作,尤其是在共產黨方麵!”徐恩曾知道蔣介石的意思,還是讓他繼續“反共黨”!此時他想:恐怕這一輩子他都要跟共產黨作對了。

得知徐恩曾升官的消息,許多人都發來賀電,有請客的、送禮的,各式各樣溜須拍馬的。徐恩曾沉浸在“幸福喜悅”之中,似乎有點得意忘形了。就在這個時候,陳果夫出現了。陳果夫不但沒有恭維客套的話,似乎如一盆洗腳水潑在徐恩曾的臉上。陳果夫一臉嚴肅,他毫無保留直接告誡徐恩曾:“不要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你的主要工作是中統,脫離了中統,你什麼都不是!更不要因為做了官就忘了本,如果那樣,得不償失!”

但是徐恩曾並沒有因此而清醒,他的官夢如同失控的水龍頭,表麵上他點頭認可,其實他已經完全“瘋魔”。他覺得交通部政務次長的官職太小,如果能夠當上交通部部長,那就厲害了,也就能夠演繹出從科長到部長的神話。為了騰出時間當官,他把顧建中提拔上來,從而分擔了他一部分精力。但是徐恩曾對顧建中也不完全放心,他擔心此人一旦掌權,便會利用手上的權力做文章。為了防止他大權獨攬,徐恩曾把審核定奪權交給了另外一個大特務王思誠,以此製衡顧建中。

徐恩曾的升官計劃中還有重要的一步:就是盡快找到一座靠山。過去徐恩曾的靠山是二陳,但是自從徐恩曾當上交通部政務次長之後,他的政治企圖已經表露無遺。他想迅速擺脫二陳的束縛,獨立門戶。二陳覺得此人已經當不了棋子了,於是故意疏遠徐恩曾。當然這還不是關鍵之處,最關鍵的是徐恩曾早就開始覬覦經濟部部長一職,而這個職位同樣也是陳立夫想要競爭的。想要取代自己的“主子”,成為主子的主子,這就是徐恩曾“黃粱之夢”!當然促使他有如此之野心的原因大概有三個:

一、中統局是個清水衙門。中統局自創辦以來,主要資金來源是上級“撥款”,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撥款”,中統局就會挨餓。負責撥款的人是朱家驊,但是朱家驊與徐恩曾的關係不好,所以他在“撥款”方麵處處為難徐恩曾。徐恩曾雖然假借中統局的名字開辦過實業,但是那些實業大多是個人實業,與中統局無關。徐恩曾明白一個道理:倘若一個人想要幹出一番事業,沒有資金保障是萬萬不可的。中統局受製於人,資金又不能自主,說白了就是“苦力”!尤其抗日初期,經濟膨脹得厲害,基層特務為了謀生計叛變的叛變、退出的退出,徐恩曾感到十分痛心!他時常想,如果上級多撥些款,給特務們漲漲薪水,恐怕就沒有這麼麻煩了。經濟部與中統局不同,經濟部是掌管錢財的,這個部門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錢!隻要有了錢,什麼事情都好說。

二、中統局的工作是“為人做嫁衣”。這個還應該從“黨務調查科”說起。起初蔣介石讓陳立夫成立這樣一個部門,目的就是通過調查、破壞等手段打壓異黨,維護自己的統治。說白了這個中統局就是蔣介石的一隻“黑手”!一隻見不得人的“黑手”又怎能出人頭地呢?徐恩曾常常把中統局比喻成私生子,而這個私生子又常常不受待見!不是徐恩曾發牢騷,而是徐恩曾打小就瞧不起這個職業,想必穿越到過去,恐怕他也不會選擇中統,還不如宣傳部這類部門。中統局的特務們也時常發牢騷: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每當徐恩曾聽到這些怨言,胸口也隱隱作痛。他不曉得這樣一群“默默無聞”的人為何得不到同樣的重視?但歸根到底,還是這個部門的原因。為了安撫特務們的情緒,徐恩曾也時常說:“我們的工作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當然這也是信仰所賦予我們的!如果犧牲小我換來大我,那也值得!”徐恩曾勸歸勸,但是小特務們卻沒有高尚的思想,他們的想法更趨於大眾。既然錢又少,又幹不出什麼名堂,那還有什麼意思呢?為了擺脫這種局麵,徐恩曾也想努力一把。

三、現實很骨感,想象很美好!接二連三的挫折也讓徐恩曾有些力不從心。自從製造“南委”事件之後,中統局鮮有出色的戰績。這一點也有三個原因:1.款子不到位,特務工作積極性差;2.共產黨加強了防禦,沒有可乘之機;3.抗日之後,蔣介石對中統的關注度下降。徐恩曾常常想: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到頭來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當他看到別的部門“生機勃勃”,他心裏就更加難受了。有人說:絕望是站在懸崖上抱有的最後一絲期望。眼瞅著自己的生命過了一半,再不努力一把,恐怕就要抱憾終身了。1941年的某一天,徐恩曾在“特務座談會”上親口對張炎茂、謝永存說:“我們不能專幹保衛政權的特務工作,而讓政學係的人去做大官發大財,我們也必須分享幾分!”

綜合以上三點,徐恩曾的“升官”夢就不那麼意外了。說實話,有誰願意一輩子屈尊他人之下?又有哪個人不喜歡當官?就在這個時候,他終於找到了那座靠山:吳鐵城。吳鐵城,九江人,外號國民黨“鐵老”。1928年此人任廣東建設廳廳長時曾建議張學良易幟,後來他調至上海,擔任上海市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1940年擔任國民黨海外部部長,翌年當上了中央秘書長。此人與蔣介石等一同參加革命,頗受蔣介石重視。又因為吳鐵城是國民黨內著名的“萬金油”,他既不拉幫,也不結派,有些崇尚中庸之道。至於“鐵老”的來曆,是因為他在“國民大會”上提出一條折中方案,這條方案稱之為“吳鐵城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