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在困境中體味人生(1 / 3)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挫折和打擊,因此,懂得生存哲學才能擺脫困境,取得成功。掌握麵厚心黑的生存之道,不但可以使你突破目前的困境,而且會讓你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克服重重困難和阻礙,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所謂“麵厚心黑”,即保持一顆平常心,果斷地維護正義。此乃困境生存之道。運用好這一處世策略,便可在人生的舞台上無往不利。

識時務者為俊傑。—語出《三國誌·蜀誌》

語意: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幹的人。

原句為:“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無堅不摧的英雄,也應當包括那些順應時勢,能屈能伸的智者。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如果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此時,你隻能順應時勢。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碰撞,隻能是無謂的犧牲。不少人一遇不平,就為了所謂的麵子和尊嚴與人爭鬥,有些人因此而一敗塗地,有些人雖然獲得勝利,卻元氣大傷。這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去解決問題。不妨拿出一塊心田,擱下不平之事。莫逞匹夫之勇,做到百忍成金,才能成就大事。

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語出《菜根譚》

語意:剛踏入社會的人閱曆尚淺,所以沾染到的社會不良習慣也較少;一個飽經世事的人,經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隨著加深。

抱樸守拙,乃涉世之道。所以,君子與其圓滑處世,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剛剛跨入社會的人,因為社會經驗不足,所以常不知如何適應。而經驗積累比較多的人,其城府也就比較深。但經驗有好壞之分,有的人從消極的或不好的方麵去積累經驗,品格便逐漸發生質的變化。這種人往往心存險詐。從這個角度來講,君子遇事應特別注重抱樸守拙的忠厚作風,太講究練達和圓通,就會失去本性,變成一個老奸巨滑的人。為人處世多些真誠與樸實,才能體味到人生的真正樂趣。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太真。—語出《菜根譚》

語意: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都是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所以對任何無關大局的瑣事都不要太認真。

宋代大儒邵雍曾感慨:以前所說的我,如今卻變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頭來又變成什麼人?孔子也認為: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說,已經做過的事不必勸諫,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一個人若能做到這一點就可擺脫心中的一切煩惱。

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對待,這要視場合而定。鑽研學問要講究認真,麵對大是大非的問題也要講究認真。而對於一些無關大局的瑣事,則不必太較真。若不看對象或不分地點刻板地認真,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處處被動受阻。

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語出《小窗幽記》

語意:口頭上說討厭名利的人,未必真的能將名利忘卻。

這就好比“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一樣。許多事情的表麵和事實往往相差甚遠。就如好談山林之樂的人,總以久處塵囂中的人居多,而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處其境而不返了。有許多樂趣是言語所不能道盡的,世人能談的不過是耳聞目見的事罷了,那些耳不聞目不見的事就無從說起了。

常說看淡名利的人,內心卻未必盡忘名利。因為這些人嘴裏雖放下而心未放下。名利猶如賭博,人常以全部身心為籌碼去換取空無一物的東西。但名利本身並無過錯,錯在人們為名利而起紛爭、為名利而忘卻生命的本質、為名利而傷情害義。就如酒,淺嚐即可,過之則醉。即使是反對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對名利的本身,還是反對內心對名利的迷戀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對名利不動心,自然就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語出《初刻拍案驚奇》

語意:隻要有青山在,就能長出樹來,就會有柴火可燒。

這句話奉勸世人要留住最根本的東西,哪怕遭到一時的挫折,也要相信將來必有東山再起的一天。有的時候避一時之鋒芒,保存實力,是很明智的舉動。項羽不懂得這個道理,於是烏江自刎,便再沒有翻身的機會;劉邦懂得這個道理,於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後成就了一代帝王霸業。從古到今,以退為進都是生存與成功的有利戰術。以退為進是一種彈性自救。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生路上處處充滿荊棘,若遭遇挫折時便萬念俱灰、一蹶不振,不如退下陣來,轉求其他,多一點兒彈性,會讓自己對生活充滿信心。

在如今這個事事都講求突出自我、處處都強調競爭的時代裏,人人都渴望能在奮鬥的過程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但適當地采取保存實力的方式,表麵看是走了彎路,實際上是為日後的成功積蓄力量。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語出《增廣賢文》

語意:做人要正直且有原則,對錢財要取之有道,不能為了求得名利而曲意逢迎,喪失人格。

昔日薑子牙薑太公渭水河畔以直鉤釣魚,其自言:曲中求魚非大丈夫所為,寧願直中取,而不曲中求。幾千年後,這種思想仍然被世人所傳誦。在封建社會,名節被士大夫們視為立身之本及為官之道,曆代清廉有為的官吏無不重名節勝於身家性命。就算是貪官贓官也很注重官聲,不忘找些理由或借口來掩人耳目,甚至沽名釣譽。

在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世俗名利的渴望和追求就更需要有一個限度,既不能讓它們擾亂和破壞我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允許它們摧毀我們的身心。一旦讓這種貪欲完全支配和操縱了人的心誌,由此產生的嚴重危害將是難以想象的。隻要我們能夠勤勤懇懇地發展自己,踏踏實實地完善自己,那麼所有的欠缺和貧乏都終將離我們而去。所以說,安心自在地生活,淡泊從容地走自己的路,這才是生活的根本,也是每一個人在生命曆程中應該時刻牢記的處世準則。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語出《金縷衣》

語意:花開的時候就把花兒折下來,不要等到花落去的時候,隻折回空樹枝。

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一生中錯失了無數良機,又常為錯失良機而空歎。在生命結束時,隻能空留遺憾。

當今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如果我們還抱著“人怕出名豬怕壯”或“槍打出頭鳥”等陳舊的觀念不放,那麼結果隻能是與機會失之交臂。有人或許還認為這樣的處世方法是謙虛、淡泊,其實這是不折不扣的固步自封,是缺乏自信心與進取心的表現。因為,機遇隻會青睞有準備的人。對於一個有準備的人,機遇是一劑催化劑,可以讓他獲取更大的成功;而對於一個沒有準備的人而言,機遇隻會給他帶來悔恨。機遇總是稍縱即逝,如果你放過一次成熟的時機,你將永遠抹不幹懊喪的眼淚。

智者不與命鬥,不與法鬥,不與理鬥,不與勢鬥。—語出《呻吟語》

語意:有智慧的人不同命運作鬥爭,不同法律作鬥爭,不同真理作鬥爭,不同形勢作鬥爭。

智慧的人都懂得這種生存法則。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無法改變自然的規律。誰要想改變自然規律,就一定會失敗。因此,人類便隻能去認識社會和自然,並且學會適應,這叫做順其自然。關於命運的說法有很多種,如“樂天知命而不憂”、“聽天由命”、“命裏有五升,不用起五更”等。這看似是消極的宿命論。實際上,有的人生來就性情溫和,有的人則剛毅暴躁;有的人心思細密,有的人則粗魯頑劣;有的人體質健壯,有的人孱弱多病。誰能說這不是命運呢?人若想活得自在一些,就要“盡人事,聽天命”。法律、真理等都存在巨大的變數,若浪費自身的精力與之計較,是毫無意義的。

人隻要順應自然規律行事就可以了。那些對於生活條件沒有過分奢求的人,他們的生活卻是極其快樂的。他們把節餘的時間和精力用到研究學問或拓展事業中去,最終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隻是順著自己的本性而為,便可找到一種超乎尋常的樂趣和感受。

營大者,不計小名;圖遠者,弗拘近利。—語出《太武五王列傳》

語意:經營偉大事業的人,絕不在小名聲上斤斤計較;籌劃遠大目標的人,絕不把自己束縛在眼前利益上。

一個人在確立好了目標以後,就應該專注於目前能夠做到的事情。要知道,在經營中有很強的累計效應,如果你一味地放棄小名小利,也許最終會斷送前程。但我們又不能專幹丟了西瓜撿芝麻的事情。如果隻是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為了實現種種小願望或小目標而費盡心機,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小名小利所障目,從而失去了挖掘自我潛能的意識,使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和發揮。

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胸懷大誌之人,他們能夠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舍棄種種既得利益,不為虛名小利所累。他們都是有頭腦、有主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因此能夠不被世俗的價值觀所左右,能夠堅定不移地向既定的奮鬥目標邁進。正因為他們胸襟開闊、眼光獨到,所以才能夠兼收並蓄、博采眾長,最終獨樹一幟,在事業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穀千駑,不如養一驢。—語出《黃初五年令》

語意:與其用糧食喂一千匹劣馬,不如養一頭體力好的毛驢。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養人是為了用人,因此,當其無用之時,便不能心存憐憫。

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會涉及到這一問題。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是福利機構,很多領導者因為一些人曾為這個企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看到他們跟不上企業前進腳步的時候,還保留其位置。也有的領導任人唯親,而不管其是否具備了相應的才能。

在現實社會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一旦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就可能被強者淘汰出局。到了那時,因為一批“劣駑”而出局,即便懊悔也無濟於事了。

因此,為了長遠的利益,我們要學會起用有識之士,這一點對當下的企業尤為重要。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語意:在意義重大的行動中,用不著過於謹小慎微;隻要合乎大的禮儀規矩,就不要計較小的謙讓。

做大事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做人也應如此,應善於取舍,才能成就大事。現實中的事物包含多種矛盾,人不可能考慮得很全麵,因此,隻有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明確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於小節,才能減少細枝末節的阻礙,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決主要矛盾的過程中,以便更快地獲得成功。諸葛亮事必躬親,“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就是沒有做到合理取舍,沒有處理好小節與大事的關係,最終勞累過度,出師未捷身先死。

一個人若要成大事,就應不拘小節,隻有這樣才能避免分散精力,才能心無旁騖、專心致誌地完成大目標,取得最後的成功。

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語出《墨子·大取》

語意:砍斷手指以保存手腕,人在權衡利弊時,總是選取利益當中最大的,害處當中最小的。

這種舍小我以全大我,取小害以避大害的原則,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利益權衡之中,一定要懂得舍與得的辯證關係。很多人在待人處世中斤斤計較,生怕自己有損失。總是把一件東西緊緊地抓在手裏,因此便沒有多餘的空間來把握別的東西了。

在待人處世的過程中,誰也無法避開風險。要想有大成、獲大利,就要放下貪婪的欲望,懂得取舍。世間萬物皆不能永存,得失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得之所得。失去可能是無奈的,但得到的才是最寶貴的。人隻有學會取舍,才能趨利避害,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深則厲,淺則揭。—語出《詩經》

語意:水若深,就和衣涉水;水若淺,就撩起衣裳。

智者便是能隨機應變之人。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永遠處於主動地位,駕馭事態的變化與發展,以實現既定目標。

應變從功用上講有保持主動和變被動為主動兩種。人在生活中所要應對的境遇,大致可分為四種。一是遠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遠慮的應變是最具戰略意義的應變。一個人隻有高瞻遠矚,能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取得主導地位。二是近憂。遠慮不及,必生近憂。有時即使深謀遠慮,但由於外部形勢變幻莫測,也難免會有近憂,比如工作變遷帶來的陌生交際環境等。三是處危。近禍不解,便會釀成急禍。於是處危又是應變的一種境遇。處危應變的策略包括虛張聲勢、以攻為守、將計就計等等。通常而言,處危應變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智謀和膽略。四是臨機。這是一種隨意、溫和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下,善於見機行事,是一個人交際水平的重要表現。

一個人如果能夠在以上四方麵做到八麵玲瓏,則離成功之日不遠矣!

君子時詘則詘,時伸則伸也。—語出《荀子·仲尼》

語意:君子根據時機的要求當枉曲就枉曲,當伸展就伸展。

俗語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當一個人實力微弱或處境困難時,也是最容易受到打擊和侮辱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抗爭力最差,如果能避開大劫就算很幸運了。此時麵對他人過分的“待遇”,最好是退一步,先忍下一時之氣,以“臥薪嚐膽”的精神激發自己的鬥誌。

當然,我們還應把握好以下行為界限。首先,明確目的是為了渡過難關,克服別人給你製造的困難,以免影響你的正路。第二,這種信念所針對的麻煩應是對抗性的矛盾和衝突,而不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第三,應著眼於遠大目標,致力成就大事,不能采取卑鄙的報複手段或行為。第四,這種信念的價值就在於以暫時之忍耐換取長久的不受氣。這正是“時詘則詘,時伸則伸”的要義。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語出《賈誼論》

語意:一個有才能的人追求的目標遠大,就必須有所等待;要幹偉大的事業,也必須有所忍耐。

君子認為“吃虧是福”,所以在處世中常甘願吃虧。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眼前虧不吃,就可能要吃更大的虧。君子同樣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忍是修養的第一功。自古以來,智者都把忍辱負重當做擔當大任的美德。縱觀古今成功人士,無不是先忍而後成就事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