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要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就要先從自己做起,改變自身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品行。正所謂『家齊而後國治』,隻有整治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好國家。
古人雲:“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意思是: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庭。家庭整頓好了,國家才能安定繁榮,而治理家庭的關鍵是克服情感上的偏私。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語出《論語·泰伯》
語意: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說的都是一個人應該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完整地理解這兩句話就是“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句話往往會引起人的質疑,這不是提倡自私嗎?這不是“自掃門前雪”嗎?這不是提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嗎?人們會產生這些誤解是因為把“位”看成是固定的、唯一的東西了。實際上,“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的“位”,可以是一個人的職位、身份、地位等各種各樣的角色,有什麼樣的角色與地位,就有什麼樣的職責,就應該完成相應的職責。人可以同時有多重角色,這些角色還在不斷變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擔不同的職責,也就是“在其位,謀其政”。
一個人要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與地位,履行相應的職責,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其位,謀其政”,就是教導人們要專心完成自己的職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告誡人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一個家庭、組織或社會中的人如果都能夠明確自己的位置,安心完成自己的職責,社會便和諧了。
禮之用,和為貴。——語出《論語·學而》
語意:禮節的應用,以達到和諧的程度為貴。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範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由來已久。孔子曾經說過:“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禮”不僅僅是君子提高自身修養、擴大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還是士大夫們治國平天下的利器。
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禮的作用以“和”為最高準則。“和”,除了有和順之意外,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能從容不迫地待人接物,大事小事均做得有禮有節、遊刃有餘、不偏不倚。由於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和靜穆的心態,所以我們才能以公正平等的心去體貼萬物,而不抱偏見才能保持正常的判斷力。心和則氣平,氣平則胸寬,胸寬則自謙,謙恭則處眾。
交往之道隻在一個“和”字上。和則心靜,靜以省身,靜以察世,如此方能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語出《論語·學而》
語意: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誌向;在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父親的合理之處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道了。
古語雲:“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首。自古以來,人們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隻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子欲孝而親不在”是天下最可悲的事情。因此,子女孝敬父母,不能等自己能力很強或很有錢時才去做。其實,一句溫暖的問候,一點小小的心意,或者常回家看看就可以讓老人欣慰無比。天底下的父母莫不望子成龍,並為子女付出了他們全部的心血,但他們要求子女的卻少之又少。因此,做子女的應該盡可能地關心、照顧他們,讓父母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天倫之樂。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東西,但萬萬不能錯過回報父母恩情的機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語出《論語·泰伯》
語意: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堅毅,因為他責任很重,而且路途又很遙遠。
這句話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說的。曾參在孔子的弟子中一向被認為是性情溫和的人,可是這幾句話卻擲地有聲,表現了他對高尚道德與人格的執著追求。曾子對此解釋為:“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就是: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這個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鬥到死才停止,這個曆程不是很遙遠嗎?
如果一個人飽讀詩書卻沒有堅強的意誌和恢弘的氣度,在遇到困難時就會中途退縮。那麼,他就是一個懦弱的人。一個懦弱的人怎能為國家和社會承擔起應盡的責任?這樣的責任往往沉重而久遠,隻有心中懷著實踐仁道理想且意誌堅強的人才足以擔當。所以,人若要承擔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就必須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意誌以及仁愛的品德。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語出《菜根譚》
語意:身居顯位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種隱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隱居在田園山林之中的人,也要有胸懷天下、治理國家的壯誌和藍圖。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受儒、道思想影響極大。在對待人生的問題上,一方麵積極入世,實現理想抱負;一方麵真心出世,品味林泉真趣。將矛盾雙方統一為整體。這樣,在權勢的包圍下還可以保持幾分山林雅趣,以緩和因過分熱衷名利造成的精神緊張。這裏的出世又分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為入世的手段,作為當官的資本;真出世是退隱,是不屑於爭名奪利、爾虞我詐。一個人隻要具有林間隱士們的高風亮節,就能體會孔子所說的“富貴於我如浮雲”,也才能領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情趣。不過,不管是真退隱還是假出世都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興亡大事。
現今,人們參政議政的意識更強烈,表達政治意向的方式也更多,對於政治的態度可以有多種選擇。但是,“誌在林泉,胸懷廊廟”的思想依然影響著人們。
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語出《菜根譚》
語意:自己家裏的人犯了錯誤,不能隨便大發脾氣,也不該輕易放過而就此不管。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人犯錯應該如何處理呢?“不宜暴揚、不宜輕棄”均為治家要訣。疾風暴雨式的解決方法不適合家庭。解決問題時,批評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動怒,否則家人都容易受傷害。因為,我們不是要消滅誰,隻是希望家人能改掉一些缺點和不足,讓生活更加和諧與完美,所以應該講究方法。家庭問題往往不涉及什麼大的原則,一些細枝末節上的問題想一次性根除還是有困難的,隻能是反複地磨合,“和”才是治家的根本。
推而擴之,一個單位,可視其為中等家族;一個國家,可視其為大的家族。人民要是有過錯,也不宜暴揚,不宜輕棄。要做到“春風解凍、和氣消冰”,用愛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才最有效。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語出《孟子·離婁上》
語意: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產生裂痕,別人才會跟著破壞的。
古語有雲:“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無論多麼堅固的堡壘都可以從內部攻破。一個家庭遭到破壞,往往是由於家庭內部不和睦才給他人以可乘之機。一個家庭若要避免被別人破壞,就不要在別人麵前暴露自家的矛盾,更不能在他人麵前大講自己的家庭戰爭。麵對不利於家庭和睦的外界環境時,更需要家人能夠同心同德,對外保持警戒狀態,形成鐵壁銅牆方能禦敵於家庭之外。
中國人常常強調家和萬事興,一個和和美美的家庭可以經受風吹雨打,即便平日家人由於工作和學習而分離,但家依然是最溫馨的地方。
孝在實質,不在於飾貌。—語出《鹽鐵論·孝養》
語意:孝的關鍵在於內心,而不是表麵功夫。
這句話告誡子女在孝順父母時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以及寶貴的時間。如果隻是在禮節方麵做得周全,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還算不上是真正孝敬父母。父母不需要物質上的回報,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
當今有很多的老人,他們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衣食無憂,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也很少見麵,他們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親人團聚。所以,身為子女,不但要使父母的物質生活相對富裕,還要盡心盡力滿足他們在精神與情感方麵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因為是他們養育了我們,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人子女要懂得感恩,及時行孝。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之道也。—語出《小窗幽記》
語意:先淡薄而後濃厚,先疏遠而後親近,先接觸而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方法。
人都希望有真誠的感情交流,渴望有親密的朋友。可是交友並非易事,要獲得真正的知己更是難上加難。擇友得當,則受益匪淺;交友不當,則禍害非輕。剛開始交往時,看到的常是人的表麵,在表麵中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虛偽的成分,並不能一眼看出。所以要經過仔細的觀察和選擇,要由表及裏,對對方的人格進行深入的了解。也隻有在這個時候才能決定是否與其進一步交往,這便是“先達後近”。
所以,交友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一般是經過初步的了解,對合乎心意的朋友再進一步接觸,在接觸中加深感情,當心靈和誌趣逐漸接近,才是真正的相知。
窮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勢未催,生死之關先破。求之今世,誰堪語此?—語出《小窗幽記》
語意:在還未遭受貧窮或顯達的境遇時,便先確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還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時,預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現今的社會上,能和誰談論這些呢?
人的一生,無論生命的道路如何走過,最終都要走向死亡。但是,在通向生命終點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經曆是不同的,而且,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夠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人並不多。
一般的人總是要經過種種的磨難和波折以後,才能看透社會的本質和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說,不到最後的時刻,人們往往難以領悟人生的真諦。而好多人根本就到不了最後覺悟的那一刻,就會糊裏糊塗地走完了生命曆程,可以說這一世是白活了。這就告訴我們,人要學會在有限的生命裏留下光彩與成就,充分體現生命的價值,因為隻有這樣,當生命的旅程接近終點時,你才敢毫不猶豫地說:“我的生命沒有虛度,我為自己生命的光彩而感到驕傲。”
我們不一定都能做到俯仰無愧,但至少也應該是坦坦蕩蕩,不枉此生。
凡人之患,偏傷之也。—語出《荀子·不苟》
語意:人們所擔心的就是偏傷。
偏傷就是指不能全麵地看問題,遇事隻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麵,而不顧潛在的其他危險。一個人一旦有了偏傷之患,便會大禍臨頭。
從曆史事實來看,偏傷之患不僅對個人有害,對國家也是一樣。漢代名臣賈誼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就是走極端和多行不義。秦朝走向末路的時候,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暴虐無道。他毀壞宗廟、聚斂無度、大興土木;他施行嚴厲的刑罰和殘酷的殺戮,賞罰不當、苛刻狠毒、以吏治民、殘害百姓;他導致天下混亂多事,官吏無法治理,百姓窮困而君主不加以收容撫恤。此後奸臣當道,百姓痛苦不堪。從君卿以下直至平民百姓,人人自危。就這樣,秦王朝因為偏傷而走向了滅亡。
為人處世同樣要謹防偏傷之患。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孤立、片麵地看待問題會阻礙自身的發展和進步。
履霜,堅冰至。—語出《易經·坤》
語意:腳上粘了霜,氣候漸漸變冷,冰雪即將到來。
根據表麵顯露的跡象,可以推斷出問題所在,並且可以預料到它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其實,苗頭剛露時,糾正還來得及。但是,如果不加理睬地繼續保持現狀,將會使局麵越來越艱難。人處於這種狀況,或是知難而進,或是知錯而返。假如你已經發現自己處世的方法存在問題,你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如何糾正它,無論這個問題的責任在於誰,都不能任其發展。
一個善於處世的人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要想成為傑出的人必須還要具備豐富的社會常識和良好的判斷力。對一個人來說,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與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同樣重要。一個過於自負的人常常不能弄清自己的實際能力和缺陷所在,不知道進行自我完善,那麼他的下場往往是可悲的。
總之,一個人要與社會共同進步就必須具有準確的判斷力和防微杜漸的能力。
外比之,貞吉。—語出《易經·比》
語意:在交往中互相信任、親密團結,其結果是吉祥的。
當今世界呈現多極化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集體與個人之間都在進行著精誠合作。在開創事業的艱難過程中,有同伴的配合,有友好的交情,有戰勝困難的自信,才讓我們凝聚所有力量,朝共同的目標前進。如果一個人在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善於團結他人,就會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如果一個人不注意團結別人,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甚至與別人矛盾重重,那麼,幹什麼事情都很難取得進步和成功。
團結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化消極為積極,化弱小為強大,化不利為有利,從而產生出強大的力量,使人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語出《易經·臨》
語意:居高臨下,靠甜言蜜語去督導,必無所利;但是若已經覺悟,能去惡從善,就不會有禍害。
以言辭之甘騙取民眾的支持,這叫做“甘臨”。屢次自食其言,必然喪失威信,招來怨恨,當然也就百害而無一利了。這就是說,以甘美的語言欺騙別人,口惠而實不至,是不可取的。
嘴巴講一套,實際做一套,也就是所謂不誠。這樣為人處世,雖然有時候可以蒙蔽一些人,但從長遠來看,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禮記》中說:“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意思就是說,隻是口頭上承諾別人而實際上辦不到,怨恨和災難就會降臨到這個人的身上。因此,生活中要切忌隨便許諾。
《弟子規》中說:“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意思是說,如果是給自己帶來痛苦和災難的事情,就不應當承諾,一旦承諾了,就會使自己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兌現,就會損害自己;不兌現,就會使自己背上失信的惡名和思想負擔。即便所承諾的事情是善事,也要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兌現。如果所承諾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這樣的承諾也會毀壞自己,最終使他人對自己心生怨恨。因此,孔子才說:“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意思是說,承諾之後卻不能兌現,則招來的怨恨大於當初的不承諾。由此可見,隨便許諾非明智之舉。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語出《圍爐夜話》
語意:為人君王的,雖然不至於下令命人無故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靈,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生物的性命。聖人不會要求人一定不犯錯,隻是用各種方法引導眾人改正錯誤的行為,如此才能使眾人的心由惡轉善,由失道轉為正道。
若從佛家輪回的觀點來看,世間眾生均經過千百萬年的輪回,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是過去的父母或親友所投的胎。所以,佛家不隻嚴禁殺生,連無故迫害眾生也決不允許。再從儒家的仁道立場看,別人殺你,你會痛苦不堪,動物與人一樣有感覺,無故捕殺它,它同樣很痛苦。
古代儒生常言“民胞物與”,就是要推仁及萬物。生靈皆苦,所以人應有悲哀憐憫之心。做君王的雖不便下令要人民多放生,但若是自身絕不無故殺生,就能夠以身作則,教化於民。聖人並不嚴厲地責求別人絕對不能犯錯,因為聖人明白,平常人的心誌怯弱,要絕對不犯錯是不可能的。若是犯了小錯便不原諒他,就會打擊人們的改過向上之心。聖人隻希望人們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認為“不貳過”,就是要對眾人循循善誘,使他們走向正道。古聖先賢距今雖然遙遠,他們的思想卻值得後人傳承。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還須深慮,恐貽害於子孫。—語出《圍爐夜話》
語意: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有了不好的行為使父母蒙羞。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細選擇,以免將來危害到子孫。
曆史上的漢奸走狗和社會上的暴亂分子,以及那些素行不良的人,他們在為非作歹的時候,並沒有顧念到生養他們的父母會因他們的行為而蒙羞。如果他們有一點兒孝心的話,就不會做出這種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能潔身自好,以免讓父母愧對世人。
一個人在開創事業時,尤其要仔細地考慮,若從事不好的職業,會危及自己的子孫,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了此輩中人。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從我們這一代做起,努力營造一個風俗淳厚、積極進取的社會。